返回

第597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597集 (第2/3页)

通过了新的选举法。

    第二次独立

    1990年2月24日,爱沙尼亚公民经选举产生了成员为464人(包括1940年后被流放的爱沙尼亚人代表35人)组成的爱沙尼亚会。同年3月选举产生的新一届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宣布恢复爱沙尼亚主权,并进入独立前的“过渡时期”。该年5月,最高苏维埃宣布恢复“爱沙尼亚共和国”的国名,并且规定只有经该苏维埃批准通过的法律才可在爱沙尼亚施行。

    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8·19政变,爱沙尼亚于8月20日宣布独立。最高苏维埃zhuxi阿诺德·吕特尔指示正在芬兰访问的外交部长,在得到政府特别指令前留在那里,以便必要时建立流亡政府。俄罗斯联邦于8月26日发表声明,承认波罗的海三国和其他加盟共和国的独立要求,并且特别指明俄罗斯对三国放弃要求修改边界的权利。

    “8·19政变”失败后,苏联国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1991年9月6日决定承认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的独立,并委托苏联外交部发表声明,支持这三个共和国加入联合国和以平等的成员身份参加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爱沙尼亚领土上的俄罗斯军队于1994年全部撤出,爱沙尼亚于2004年加入了欧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2007年12月21日成为申根公约会员国。

    2006年9月23日,经过两阶段的总统选举,托马斯·亨德里克·伊尔韦斯当选。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爱沙尼亚位于东海岸,面积45227平方公里,东与俄罗斯接壤,南与拉脱维亚相邻,北邻芬兰湾,与芬兰隔海相望,西南濒里加湾,边界线长1445公里,海岸线长3794公里。

    气候

    爱沙尼亚气候属海洋性气候,受海洋影响明显,春季凉爽少雨,夏秋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多雪,冬季平均气温7℃,夏季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5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