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43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543集 (第2/3页)

一方面,金日成在任期间又大力扫荡民间的自由商业活动,国内贸易和商业也几乎完全由国家控制。1969年,他推行“反市场政策”,从事买卖者会被视为“敌对阶级”。国内的商店均由国家所有,民众会在工作单位获取各种的劵(如家具劵),并凭劵到国营店获取所需的东西,空有金钱而无劵者不能在店内获取所需物资。

    到了1980年代至1990年代,朝鲜政府陷入财困,情况因而出现了改变。为赚取外汇,朝鲜成立《投资法》,又开设罗先经济特区容许外国企业到当地投资。此外,外汇商店也应运而生,这种出售各种进口商品,包括食物、家具、电器等。外汇商店只接受美元、欧元和人民币三种通货,且一般只向外国人开放。2000年,朝鲜贸易省又开设资本主义制度研究院,又在两年后实行局部性的“价格自由化”,并放宽市场产品限制,减低国营企业的垄断。

    另一方面,在1990年代后,随着国家分配系统的失灵,国营店无法提供各种的必需品于市民,加上通涨的出现,民众的薪金不足应付日常需要。为了赚取额外收入,一些民众在街上摆卖自家制作的日用品和食物,这种小买卖可占一个家庭的八成收入。尽管这些的买卖有违朝鲜的意识形态,但由于政府可从中获取税收,平壤当局不但未表反对,反而大表赞同,更宣称这是“实践式的社会主义”。及后,朝鲜又承认市场的存在,鼓励民众租赁摊位经营,社区的商品和街边的固定摊位也因而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景区出现了摆卖饮料的小贩,朝鲜的经济环境出现变化。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朝鲜的最大贸易国,出入口分别占了42%和57%,其主要出口货品包括矿产、冶金产品、制造品、纺织品、农产品及渔业产品等等﹔进口货品则如石油、焦煤、机械设备、纺织品、谷物等等。2012年,两国的贸易额达60亿美元。

    旅游业

    为吸纳外汇,朝鲜在1990年代后期起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