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集 (第2/3页)
“字之讹…
“制匠
“亦即上句'育体'之义……盖南楚有女娲化生万物之传说,故屈子以女娲之又为孰所生为问也
“。姜氏之说,将伏羲等排除此四句解释之外,显较王逸等注家解释为胜;但改字释文,虽然使
“奇僻生涩
“的文辞立显通畅,但无其它版本之支持,恐为不妥。屈原毕竟是对可以直观的女娲图像发问,尽管后人不清楚是否如王逸所说的
“人头蛇身
“像,但
“一日七十化
“的说法,至少可以表明,在战国中后期,女娲
“人头蛇身
“的外在形象,在楚地并没有得到如同西汉以降的普遍认同。如是观之,王氏之解恐更符合屈原之意。至于伏羲,《楚辞·大招》中有
“伏戏驾辩
“之语,王逸注:
“伏戏,古王者也,始作瑟。驾辩……曲名也,言伏戏氏作瑟,造驾辩之曲。
“《大招》的作者,历有屈原与景差的之说,并无定论。但无论作者是谁,仅可证明的是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地,虽然伏羲的传说可能已经流传,但与女娲是否已形成关系密切的
“二皇
“形象,现有的文献资料尚不足以说明。在战国中后期,女娲尚未形成如汉代较为固定的
“人头蛇身
“的形象,从成书于战国中后期《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关于
“有神十人,名曰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