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集 (第3/3页)
黄帝游华胥国,此国神仙国也。“注:“伏羲生于此国。“可见,传说中的华胥,不仅是生伏羲的“伏羲之母“,而且还是传说时代华夏的一个国名,或者说是一个氏族、部族名。所以,诞生伏羲的华胥国,实际上就是现代民族学家们说的,实行氏族(部族)内通婚的母系氏族(部族)社会。
在这样的母系氏族(部族)社会里,流行的是氏族(部族)内,辈份不同的男女,自相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彼此既是血亲、又是连为一体的夫妇。当时的华夏,不但清晰地知道其母华胥氏;同时也由于社会的发展,促使他们能够推测,或者说杜撰出其之父,乃是留下“大迹“,却又无可追溯的“神“。
母系农耕时的早期治水
在华夏的传说中,女娲除了抟黄土作人,繁衍人类之外,还有一项功绩就是补天。 从文字记载来看,女娲补天的最后目的,主要乃是“积芦灰“、“止yinshui“。
在《淮南子览·览冥训》这则女娲补天的传说中,女娲所断杀的巨鳌和黑龙,其文化艺术实都是被华夏认定为兴风作浪、为害人民的水怪。女娲断鳌足和杀黑龙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水怪以平息水灾。所以说,她的目的就是为了平息水灾和治理水患。
女娲为补天所炼的五色石,与其说是为了补天,不如说是为了治水。对于从事农耕华夏来说,水患和水利是历来是首要关注的大事;五色石料和芦灰,都是早期治水的重要必需品。所以,女娲补天的传说所折射出来的,应该是母系氏(部)族社会时的人类,在自己女性首领带领下,进行较大规模的“止yinshui“的治水历史。同时,这样大规模的早期治水也反映出了,女娲时代的华夏民族,母系氏(部)族社会农耕文明的繁荣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