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8八百里黄风岭 (第2/3页)
有人能看出斗笠的价值,协调展位就不是问题。
外贸部门是有高人的,这位高人被很多网友尊崇为六边形战士、最强“穿越者”,学的是土木,但干的每一件事都跟土木不搭边。
手搓过手榴弹、收发报机,在毛熊那发表过震惊无线电界的论文,成为了毛熊最牛的七位无线电专家之一,更是在回到延安后手搓出枪、炮、弹药,所发明造枪炮设备兼具车床、铣床、刨床、钻床功能,嗯,这台设备的动力来自于一头牛。
解放后,他进城后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为开国大典做广播扩音准备,那时物资匮乏,扩音器是用9个喇叭焊在一起做成的,被称为“九头鸟”。
十月一当天,在做最后检查的时候,他发现扩音器有噪音,非常刺耳,最终发现是因为共振引起,及时纠正了问题,这才在影像资料中留下了那句让人振聋发聩的世界最强音!
他就是李强,1952年因为伟人说“你改行做外贸吧”,遂一头扎进外贸行业,再也没改过行。
哪怕是是在起风后,他仍旧顶住压力,搞的有声有色,即便有人想搞他,他也不惧,因为他办公桌的玻璃下面压着一幅字:坚持到底,为李强同志书。
唐植桐不知道自己的这份小建议能不能被高人看到,如果看到却落选,也能侧面反映他不是穿越者。
给苗小琴写完信,唐植桐又给顾勇写了一封信。
脚扣已经完善并在电力系统初露头角,电话局若是再不跟上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至于怎么操作,唐植桐一句都没提,只要顾勇回家把这事一说,估计他母亲就给他办妥了。
午饭前,有押运处的同事去门卫取今天的报纸,顺带手的把财务科的报纸及唐植桐的信件捎了过来。
信是毕彬来的。
毕彬在信里说了一个消息:除了已经在外参加生产劳动的,邮电学院全校师生全部参与到麦收中去,就连科研班也不例外,什么风扇、保温箱、孵化器啥的,都要往后靠。
并坦言附近的几所高校也都是如此,按照四九城周边各公社的麦收时间进行课业安排,停课劳动。
唐植桐看到这,有些愕然,将凤珍也要下乡的事情串了起来,感情不仅初中,还有大学?
这种阵仗肯定不是单个学校能决定的,最起码也得是四九城的主管部门,最有可能的是教育最高部门直接做的安排。
想到自己曾跟周老师提了一嘴麦收,这事该不会是由自己而起吧?
吃过午饭,唐植桐就撵着马薇回去,马薇却赖着不走:“科长,这会儿日头高,再等会,等会凉快凉快我就走。”
“平时没见你这么赖皮啊?”唐植桐无奈的看看手表,做了让步:“这样吧,再等一个小时,路上我慢点骑,真等下班的点儿再走,路上车多,不安全。”
“科长,你不用送我,我坐公交车回去就行。早上我就这么来的,不也好好的吗?”马薇摆摆手,不愿唐植桐下这份力。
“那也得早走,早走公交车上人少,你还能有个座,等下班的时候,车上人多,上下车都不方便。”唐植桐只想早点送马薇回去,无论采用什么方式。
“行吧。”马薇勉强点头答应下来,继续埋头做起工资表来。
还有不到半个月就是发工资的日子了,自己科长后天要去农场参加劳动,而自己又被要求在家休息,她想着今天把工资表做完,这样不会耽误大家发工资。
待马薇做完工资表,唐植桐还是用自行车驮着她出了押运处的门,将她送到了站牌那,并陪着她一块等公交车过来。
眼下四九城的公交车,除了电车外,大多数都已换成了身背“天然气储气袋”的“气”车。
天然气运输挺费劲,甚至为了节省天然气,公交公司又把前几年用过的“锅驼车”搬了出来。
所谓锅驼车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