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三寸金莲》 (第3/3页)
没人懂,那就只有他能讲得清楚,因此他本人这段时间一直都辗转于《三寸金莲》的一场场作品讨论会上,眨眼就到了八月。
他收到邀请,专门赶赴加拿大访问,今年冯骥才陆续去了比利时,去了新加坡,出国也出出了经验,知道航班行程很久,路途漫长煎熬。
因此,赶在出发之前,他特地准备购入几部期刊,计划在路上打发时间。
去到常光顾的售报点,这儿的营业员和他也熟悉,一见着他就特高兴:
“您来本什么?”
“《人民文学》《人民文摘》《当代》《收获》《花城》《十月》.这些最新期的刊物都给我来上一份吧”冯骥才报上几份刊物的名字。
“哎。”
对方答应一声,低下头去收拾出几份期刊,又道:“您不来一份《儿童文学》么?我们这一期《儿童文学》卖的特别好!”
“《儿童文学》?”
冯骥才皱了皱眉,“这就算了吧。”
“您别急着拒绝,我知道您想的什么。”
营业员道:“您肯定觉得这是小孩儿看的,不感兴趣,但是这一期的我真觉着您得看一看,这一期是专号,发的是江弦同志的,我都看过了,写的特别好!”
营业员说到最后特别好三个字的时候,还特意的拖慢了一些。
“《儿童文学》?江弦?”
冯骥才一下儿回想起来,自己之前替《中国作家》跟江弦约他的,江弦说自己这部是儿童文学作品,不适合在《中国作家》上发表。
看来当时说的这篇儿童文学作品,就是这会儿营业员说的这一篇了。
“那麻烦您来一本,我拿回去看看。”
“哎。”
营业员朝他笑笑,“得亏您来得早,我这儿真没剩下几本了,这期《儿童文学》卖的真是好!”
“毕竟是江弦的。”冯骥才说,“但凡有他的名字在,那就不可能卖差了。”
“那是。”
营业员卖杂志卖出了经验,对冯骥才这话非常认同。
干他们这一行的哪个能不知道“江弦现象”呐?!
卖了这么多年,只要是江弦新作发布,那就是发布他那本刊物卖的最火爆的时候。
供不应求!
绝对的供不应求!
抱着一摞刊物回去,冯骥才立刻从《人民文学》《人民文摘》《当代》《收获》《花城》《十月》这些个顶级终刊之中,找出一册体量远比不上这些刊物的小刊物《儿童文学》。
这期《儿童文学》的封面画的非常漂亮,一片深蓝,只有一个小小的金色人影坐在一颗比椅子稍大一些的星球上。
翻开目录,整部刊物没有多余的,只有一篇
——《小王子》,江弦。
“小王子?”
冯骥才觉得有点儿奇怪,因为在中国,很少用王子这个称谓嘛。
要是非要讲,应该是小太子才对啊.
不过他也理解,儿童文学嘛,一般就都是幻想的故事。
在幻想的国度,太子好像就有点儿很违和了,换成王子和公主好像才更适合一些。
此外,冯骥才又注意到,这册刊物竟然有六十多页都是全彩的!
他以前没太留意过《儿童文学》这册。
但他参与编辑工作多年,深知全彩的不易。
显然,《儿童文学》给了江弦的最高规格,给他制作了一期十足宝贵的专刊。
对于江弦创作儿童文学,冯骥才其实不觉得奇怪。
很多大文豪都写过儿童故事和诗歌,福克纳、卡尔维诺、毛姆、勒克莱齐奥、莫迪亚诺、普希金、高尔斯华绥、法朗士、契诃夫、艾略特、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
当然了,的内容并不足以占满整部刊物的篇幅,在的目录里,还有数篇《儿童文学》请评论家以及知名作家给《小王子》撰写的文学评论。
这些名字对冯骥才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也都是些非常响当当的名字。
“嗯?”
冯骥才的目光在触碰到其中一个名字时怔了一下。
“刘鑫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