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37章 矿泉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537章 矿泉壶 (第2/3页)

童正维不愧是“妈妈专业户”,把马列老太太牛大姐演的那叫一个活灵活现。

    马列老太太其实哪都有,“海马”的人搞这么一个角色出来,充满讽刺意义。

    只是江弦看着这位童正维饰演的马列老太太,忍不住想起另外一位真正的马列老太太

    ——丁凌。

    要说起文学界的马列老太太是谁,毫无疑问的是她。

    而丁凌过世已经是一年多以前的事情了,在多福巷的家中逝世,享年82岁。

    有时候江弦也挺唏嘘的。

    他来到这个时代,见到这些人,然后又亲眼见证了这些人的离开。

    记得第一次见着丁凌,还是在京城的那次劳动宫的全国书市上。

    当时江弦受邀去和读者们见面,结果半路忽然杀出几位老前辈,其中包括叶圣陶、臧克家、谢冰心、严文井以及丁凌。

    而在此之前,江弦和丁凌的第一次交集,其实是丁凌在复出以后,也是江弦在拍摄《边城》的时候,刚复出的丁凌给他的《棋王》在《文艺报》上写了一篇文学评论文章。

    后面两人的来往就更多了,而随着和丁凌的不断熟悉,江弦也渐渐发现了,与其说丁凌是一个刻板的马列主义老太太,不如说她是一个个性非常鲜明的人。

    晚年的丁凌,一直在忙活她操办的那份“民办公助”的文学杂志《中国》。

    记得当时国庆刚结束,在宴会上,丁凌找到江弦,亲自邀请江弦过去主持这部杂志,不过江弦知道那是个火坑,不肯往里面跳。

    一本杂志,读者拿到的时候往往关注的只是内容,但它作为一个产品,更多的制作功夫在外围:刊号,审批,印刷,发行,监管,等等。

    而每一个环节都无比琐碎和具体,都需要人脉,需要钱,需要上上下下的跑关系。

    江弦听说丁凌四处协调解决刊号,到处找人拉赞助解决资金问题,找皮包公司借钱,能动用的关系她都动用,杂志顺利办了起来,也出了很多好文章,最高单期发行量有十几万册。

    可惜随着丁凌去世,这部杂志也很快落寞,直接从月刊改为长篇季刊。

    编委们也因为理念分歧相继离职。

    之所以忽然回忆起丁凌,是因为前不久,仍留在《中国》主持大局的刘绍棠忽然找到江弦,恳请他能帮《中国》这份杂志解决眼前的困境。

    可江弦知道,这份杂志的困境,根本就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

    总的来说,这也和如今文学的江河日下离不开干系。

    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是现代文学最好的时代,是现代中国作家热情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取得成绩最为可观的时代。

    这是一个属于文学的梦幻黄金时代。

    可随着80年代的过去。

    属于文学的井喷,也迎来了落幕。

    《中国》杂志的倒下,也正是在宣告,一个时代结束了。

    这以后,大家都无暇于文学了。

    这中间复杂的原因太多,有政治上的,有经济上的,有思想上的。

    所以即便江弦是重生者,自觉也没办法和这样的滔滔大势作对。

    表达了自己的无力之后,刘绍棠满眼悲痛,过了几天,又来找了一次江弦,说《中国》杂志准备停刊,希望请他给《中国》杂志写一句终刊词。

    这事儿江弦不好再拒绝,答应下来,可是怎么写这一句,他仍没想好。

    正走神,牛大姐的台词儿将江弦拉回片场:

    “哎,过去的列宁装有什么不好啊,哪像现在,花里胡哨啊,我就看不惯那些奇装异服。”

    刘蓓坐在桌前,一脸不忿,“您又说岔了,什么奇装异服,这不是和您请教如何介绍服装款式么?”

    童正维笑了笑,“介绍服装款式,嗯,也得有个政治倾向。”

    “您看看我这服装怎么介绍?”刘蓓凑上去,展示了下身上的小西服。

    童正维一边儿上下摸着布料,一边儿道:“嗯,就应该这么写,款式独特,价格昂贵,一般劳动人民不大适用,个体户穿的最多。”

    “哦。”

    刘蓓脸上闪过一丝狡黠,“我知道了,您的意思是说,个体户就不是劳动人民。”

    “嗯?”

    童正维脸上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