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蟋蟀盒子” (第2/3页)
不用经历山河破碎,朝代灭亡的悲痛。
到了晚年时期,溥仪超脱了许多,也看开了许多,这个时候再提起蟋蟀盒子,也是想说,溥仪最怀念的,仍然是幼年那段最无知的时光。
我听李文达说,溥仪晚年的时候,曾经去过一次景山。
溥仪喜欢把景山称为煤山,因为他觉得这里之前是堆煤渣的地方,在景山公园游览的时候,他看到了明代崇祯皇帝上吊的那棵歪脖子树。
溥仪当时在这棵树前站了十几分钟,内心非常复杂,直到很久后,才在旁边找了一块石头坐下,和别人说以前大家不会让他到这个地方来,因为这是前朝皇帝上吊死亡的地方,代表着朝代终结,所以宫里的人为了避讳,不会让他到这种地方去。
我想,他感伤崇祯皇帝的时候,也一定在想着自己,和崇祯一样,一生都身不由己,被时代、被事情、被别人推着往前走。
因此,幼年那段无知的时光,一定是溥仪最怀念的,也是他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候了。”
“原来如此。”
翻译听过二人的解释以后很快反应过来,转而又觉得自己有点儿太大言不惭了。
就从这段发言里,就能感受到贝托鲁奇和江弦对剧情和电影的把控水平。
尤其是江弦这个剧本。
单说蟋蟀盒子这个线索,既不偏离现实,又不歪曲历史,还完美的和溥仪的人物性格相吻合。
这么一段剧情,真实的同时又做到了有戏剧性。
这就是大师啊!
人家大师想出来的东西,他还质疑上了?
贝托鲁奇又对江弦所写的几段剧情进行了肯定,而且最让贝托鲁奇喜欢的,是江弦所写的台词。
“这台词太有味道了!”
因为《末代皇帝》这部电影,是面向海外发行的,所以贝托鲁奇非常担心江弦写的台词,无法被外国人理解或是共情。
你真正原汁原味的东方文化,老外可能会看不懂,所以必须掺和进去一点儿符合西洋人口味的内容才行。
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庄士敦这个角色。
在贝托鲁奇看来,这个角色就是引领外国观众理解神秘清廷的最好线索人物。
“皇上,在我们国家,一般先进行考试一下。”
“皇上是不能被考的。”
“好吧,我们不得不改变一下,这样吧,皇上或许可以向我提问问题。”
“你家的祖坟在哪里?”
“在苏格兰,皇上。”
“那你的裙子去哪了,你们苏格兰男人不都穿裙子吗?”
“不,皇上,苏格兰男人不穿短裙,他们穿方格呢短裙。”
“.”
在贝托鲁奇看来,通过这些庄士敦和溥仪的对话,江弦就巧妙完成了中西文化的奇妙碰撞和交融。
肯定了半天江弦的剧本,贝托鲁奇又有了一些想法给江弦。
“婉容这个角色有点儿薄弱了,是不是可以多补充一些内容进去呢?”
“你是想加强她和溥仪的感情戏?就像《火烧圆明园》里那样?”
“对。”
江弦的话立马切中贝托鲁奇的需求,他马上兴奋起来,“我听说她和溥仪的婚姻非常复杂,溥仪不是在那方面有缺陷么?”
没想到江弦听罢以后摇了摇头,“贝导,您得考虑清楚,我们这部《末代皇帝》,究竟是要拿出历史巨片的厚重深邃,还是要写溥仪和婉容的闺阁秘事,我知道,一些香艳的剧情确实很吸引观众的眼球,但这难道不是牺牲了我们这部电影的格调和厚重感?”
“这”
提到贝托鲁奇,一个绕不开的主题就是情爱。
贝托鲁奇很擅长拍情爱戏。
香港有个风月片的导演叫李翰祥,贝托鲁奇就相当于是西方的他。
说起来,李翰祥和贝托鲁奇之间还有大仇,因为李翰祥也想拍溥仪来着,就是电影《火龙》,拍了溥仪的后半生,为啥是后半生呢?因为溥仪前半生的版权都被贝托鲁奇买走了。
这就导致俩人之间结下了梁子。
据说,贝托鲁奇看过梁家辉饰演的溥仪后,还想邀请他参演《末代皇帝》来着。
结果因为恩师李翰祥与贝托鲁奇不合,梁家辉便拒绝了贝托鲁奇的橄榄枝。
说回正题,在贝托鲁奇的镜头下,他情爱的戏份总有一层引人思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