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见闻 (第2/3页)
他看着凝神的李一帆,探讨道:“我觉得还是需要新的深度学习模型,听说斯坦福那边在搞直接处理原始点云的路径,是考虑对称函数建模来解决点云无序性问题。”
李一帆下意识的挑眉:“这就直接改变主流点云处理的技术路径了!”
余凯点头:“是啊,就是不知道能不能搞成,要是能搞成,还是很有里程碑的意义的。”
两人探讨交流的语速很快,聊的又是行业最顶尖的开拓。
俞兴插不上话,只倚在车头前默默抽烟,琢磨余副院长这一趟所能透露的意义。
他知道百度在AI方面的黄埔军校,也考虑过积极的引进,但没感觉到现阶段的迫切需求,不过,从余凯的表现来看,百度的“赶早集”属性怕不是又想发作了。
半晌之后,余凯的谈兴终于有所满足,再次看向俞总,还是忍不住的说道:“俞总,你们怎么现在就搞这样的东西了?”
俞兴反问:“不该搞吗?余总要是感兴趣,我们这边中午可以抽时间开个小会,把实验室的人喊过来一起聊聊。”
余凯没有丝毫犹豫的说道:“好,那就打扰了。”
他在百度渐渐苦闷,好不容易碰见同行者,真像是沙漠里碰见旅人,尽管没瞧见绿洲,心里仍然激动和振奋。
而且,不同于百度,碳硅集团是一家车企,如此阶段的技术布局,所谋甚大。
余凯心里痒痒的,干脆直接打电话请了两天假,推迟回京的时间。
中午小会,余凯过了一把瘾,既有在百度遇到过的问题,也有没遇到过的,既有百度尝试过的方向,也有没考虑的角度。
毕竟,百度只是家互联网公司,不少地方还没法从实际出发。
会议在下午一点钟结束,一直没吃的午饭就到食堂解决。
余凯有俞兴和李一帆作陪,再想着这半天的见闻与交流,仍旧重复着表达了他的感慨:“俞总啊,智能驾驶这一块对大公司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他们都必须容忍和接受一群最聪明的头脑做一些流程不好量化、ROI也难以计算的工作。”
这还是他发自内心的疑惑。
什么样的大公司在做智能驾驶的研究?
谷歌,苹果,百度,是这样一批公司在试水。
而这种公司面临的就是他提到的很严重的问题,方向摸不准,流程搞不透,预期弄不清。
所以,即便如李艳红,他实际的投入和兴趣也没表面上那么高。
俞兴瞧着余凯一副不无深情的模样,这叽里咕噜说什么呢……
他想了想,往外面指了指:“余总能看到那边的招牌吗?”
余凯透过窗户往外看,这个角度恰好能看到“碳硅数据公司”的招牌。
“电气化和智能化。”俞兴说道,“碳硅数据,碳硅数据,我们就是要对新时代的数据价值进行挖掘啊,这是我们在电车时代的目标。”
余凯直言不讳:“但这样很难,碳硅集团有这样的实力吗?”
“百度肯定有这样的实力吧,百度按照你的意愿投入了吗?”俞兴连续两个反问,“余总之前说要创业,你觉得你做创业公司又有实力涉足吗?”
他看着思考的余凯,笑道:“碳硅集团比不上百度,但比得上你注册都没注册的公司,你要是能去创业,我们为什么不行?”
余凯吐了一口气,叹道:“俞总说得有道理,哎,我看百度是干不出来了。”
俞兴这时反而提醒道:“你还没创业呢,你还是百度的副院长呢。”
余凯摇了摇头,又看向从国外归来的李一帆,好奇道:“李总是怎么下决心回临港创业的?激光雷达的市场明显是国外的机会更多。”
“俞总愿意掏钱,愿意撮合机构掏钱,愿意帮忙找人。”李一帆言简意赅,“我们觉得国内产业链是有很大机会发展起来的。”
余凯思考了一会,谈及自己对智能驾驶在芯片这一环的考量。
简单说,专为智能驾驶定制化的芯片是他认为的一个趋势。
他说这一番话的意思就很明显了。
余凯在侃侃而谈的最后问道:“俞总觉得我们能做这个吗?”
“能做是肯定能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