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第289章 四次 (第2/3页)
“按主簿的说法,朕富有四海,那朕便应当是天下道德最为败坏的人了吗?”
道德高尚,就该贫苦……这是什么狗屁道理?
“孔子云: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刘协问道:“颜回如此,自然称的上贤者。但是孔子的弟子子贡,难道就不能算是贤者了吗?”
子贡,端木赐,孔门十贤,同时也是孔子弟子中最为富有的弟子。
子贡善于雄辩,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还善于经商,留有“端木遗风”。
如果按照财富来说,子贡更是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倘若道德高尚的君子就一定应该穷困,按照这个理论……子贡应该就是道德最为败坏的人了吧?
但子贡偏偏就是当时的君子,为世人所推崇!
所以若是以财富多寡来判断一个人的道德高低,未免有些太过偏彼!
阎象汗颜,赶紧俯首:“臣并非此意!”
“那阎主簿还要推辞黄金吗?”
“臣不敢。”
“善。”
阎象听天子此时提到子贡,也是想起了一件与子贡有关的往事——
春秋时期,鲁国曾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若是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就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
有一次,子贡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因为其本身富有,所以回国后就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
孔子得知后叹息道:“子贡啊,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从今以后,鲁国人都会害怕被其他人拿来与你比较道德,又没有你这样的财力拿自己的钱财去赎买奴隶。长久以往,只怕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
同理。
如果阎象这样的君子不能得到财富,只能贫苦度日,那被寻常人看到了,还会想当阎象这样的君子吗?
阎象此刻深感愧疚,再次朝着天子道歉。
“天子如此,有圣人的风范,也难怪能够让李儒那样的豺狼折服。”
听到阎象这个时候还不忘骂李儒一句,刘协就知道李儒在寿春的时候怕是没少坑阎象……
不过见到阎象愿意收下礼物,刘协也就放下心来。
同时刘协也解释了一句:“朕并非是故意说这些话,只是近日听几位大儒讲学,对此类事情比较上心。”
讲学?
阎象眼前一亮。
毕竟,没有哪个儒生愿意错过大儒讲学这样的盛事!
杨修见二人气氛缓和下来,也朝着阎象解释:“天子曾答应前任荆州牧刘表,为其兴办书院,供其研学。”
“自到了关中后,天子便在太白山下修建了一处书院,名曰太白书院。”
“后来,蔡邕、孔融等大儒都前往此处治学,又有司马徽、宋忠、向朗等荆州学士一并跟随刘荆州来此。几人常在此地边讲学边辩论,如此便成了圣地,天子也常常前往书院听课。”
说到这,杨修似乎察觉到自己言语中的错误:“不该叫刘荆州,应该是叫刘司空。”
“天子已经拜刘表为司空、大宗正,我险些忘了此事……”
阎象此刻却已然蠢蠢欲动!
刘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