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34谁说国富就不能亡国的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334谁说国富就不能亡国的 (第3/3页)

治的13年里,几乎年年滥发徭役,不仅人数规模空前,而且超时延期,甚至从不限定工期、役期。

    更糟糕的是,徭役的强度高、生活条件差、执法严,死亡率极高。

    常年徭役,让民众不得休息,

    百姓不能从事正常的生产活动,民生极度贫困。

    于是,“天下死于役而伤于财”。

    这也是我向陛下建议,一些庞大的工程为什么要分期完成,而不是一口气做完的先例。”

    壮劳力大批量的死亡,这个王朝是很难维持下去的。

    “嗯,咱大明还是要吸取隋炀帝灭亡的教训。”

    朱元璋一直都对于王布犁提出的分期干工程项目的方法很是满意。

    如此一来也不会耽误农忙。

    那些壮劳力修运河也得了钱财。

    商人为了降低税收也主动花钱。

    总之,就是朝廷一文钱没花还有的赚,就把活给干了!

    这法子可比隋炀帝大手一挥高明许多。

    “所以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缺少钱粮,直到隋朝灭亡时官府仓库中还有大量钱粮。

    在我看来,隋亡的主因是徭役过重、滥用民力。”

    朱标顺着王布犁的话总结了一句。

    “嗯,太子哥总结的是这么个意思。”王布犁对于朱标的政治敏感度很是满意:

    “中国古代历史上,因滥用民力,直接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与朝代更迭,也只见有隋一朝。”

    “这么说,徭役并不是一件很好的征税方式了?”

    胡惟庸也明白徭役更是一种政府征收的税,没有人能够拒绝。

    古代财政的税柄就三个。

    要么税人,要么税地,要么税商。

    在税人中,最原始的形式就是用徭役方式直接去役使民力,让民众无偿地充当士兵、从事农业或手工业劳动、修建工程或充当运输的人力等。

    徭役是直接加在民众身上的负担。

    它一方面会影响民众自己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与能力,服徭役的人就不能耕田种地,也没有粮食可吃。

    另一方面,徭役负担直接为肉体感受到,税痛感最强,痛苦最为直接与深刻,还可能造成人的死亡。

    因此,用徭役作为财政收入的形式,不仅影响到财富的创造,还会引起劳动者的直接反抗,并非好方式。

    陈胜吴广也是因为服徭役开始造反的。

    尤其是这么多壮年聚集在一起,一旦把控不好现场,很难不出事的。

    元末组织人力修黄河,同样也是如此。

    “理论而言,确实是这样。”王布犁打出一张牌:“他们都吃不饱饭了,为什么不造反呢?

    百姓的忍耐度是有限的。

    就如同当年陛下也是忍无可忍之下,参加了起义军,走上了造反的道路,缔造了如今的大明。

    恐怕这件事不仅连陛下都没想到,更不用说其他人了。”

    一说到这个,朱元璋内心还是有些得意的,他摸着牌感慨一句:

    “是啊,咱当年想着能当兵吃饱饭就已经很不错了,谁承想得了天下,当了天子呢!”

    “哈哈哈。”

    徐达等人皆是大笑。

    沐英更是感同身受,未曾想过收养自己的好心人能当上天子。

    他至今回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咱童年的时候命不好,可谁承想后面会变得这么好?

    “咱吸取了宋元的教训,重申两税作为大明正统财政收入的地位。

    征收两税的时间也大大放宽,其中夏税不得超过农历八月,秋粮不得超过次年农历二月。

    在形式上,两税缴纳实物,以米麦为主,丝织品为副。

    在财政上,咱为避免宋元时期巧立名目妄取百姓财富的做法。

    坚守将两税作为大明正式财政收入的决心。”

    朱元璋说这话的时候是略有得意的。

    两税制度源于唐朝的改革,当然不是没有其他杂税啊!

    宋代的两税,以钱、米两项立额,被称之为“夏税秋苗”。

    意思是夏季征收帛和钱,秋季征收粮食和草。

    在制度上,两税都依据田亩的数量与等级来征收,原则上自耕农直接缴两税给国家。

    而佃农则首先把地租交给地主,再由地主向国家缴两税。

    原本与土地相关的各种附加税,在宋初都逐步并入了两税。

    为征收两税,宋代进行了多次土地清丈活动,并编制账册对土地进行管理。

    不过,在宋代仅凭两税收入并不足以支持国家应对外来入侵的威胁。

    于是财政上不得不转向主要依靠工商业来增加财政收入。

    而且大明相比于占据半壁江山的大宋也穷太多了。

    洪武后期的两税,保持在了小三千万石粮食,但是根据黄仁宇的换算,宋代的在一亿两以上。

    朱元璋略显得意的神情,王布犁也没说什么。

    毕竟在老朱看来这是巨大的进步。

    朱元璋也没有去看宋代两税法的收入,只会拿粗糙的大元比较。

    元朝虽然也强调两税,但由于制度简陋、统治者素质低下,因此财政上喜欢运用掠夺性税商手段,从民众那里掠夺财富。

    人家走的是包税。

    “陛下,这两税法还是挺好的。”胡惟庸附和了一句:“但是臣在翻阅税收册子的时候,还是发现一些问题的。”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