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幼年期的朱棣还挺好学的 (第2/3页)
为了追赶蒙古人,也多是骑马作战。
所以北方等地养马的挑费不少,而且也建立了不少的草料场(林冲看护被烧的那地界)。
洪武元年,朱元璋在北平设立了六个卫所,如今已经增加到了十六个,还增加了居庸关千户所,当时何文辉就是在这里患上阑尾炎的。
这十七处卫所的士卒,待到朱棣就藩后,全都归他一个人调度。
相比于其余人,朱元璋还是愿意相信自己儿子们的。
待到平定辽东纳哈出后,老七宁王就被封在这里,十个卫所归他所管。
这两处地界的防御相互连接起来,特别是朱棣这里,东与辽阳,西同大同相互应援。
这三者就成为北方的三大防区,成为北方的坚固防线。
说句朱棣位高权重其实是不合适的,因为晋王控制的兵马比朱棣多多了。
尤其是朱元璋这些年不断的派遣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中山侯汤和等主要将领在山西修缮城池,训练士卒以为守备,巩固北方的防御。
当然目前大明的陕甘宁的西北地区,才是防御北元势力侵扰的战略要地。
今年正月的时候,朱元璋派汤和、傅友德、蓝玉、王弼以及中书右丞丁玉前往延安防边。
尤其是老朱还着重阐述了延安的意图,此地控西北,与北元势力接近,若边防不严,必定受到侵害,因此要严格备战。
待到秦王去西安,庆王去宁夏,二王都接手了各自防区的军权。
按照朱元璋的设想不仅要屏蔽腹里地区的安全,今后还要为开通西域,扩大大明对西域的影响。
如此才能建造出东起鸭绿江,西包罗布泊一线的军事防区,相互连接,保障北部边陲军事指挥权的畅通。
从而避免再有外族入侵,中原朝廷无法收复北方的缘故。
朱元璋也相信自己的儿子是不会轻易放弃北方的领土的。
朱棣也拿起树枝在湿地里哗啦哗啦,认真钻研起来了。
依照郑和下西洋的能力,大明的船只制造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横渡太平洋到达美洲,难不成自己也要编纂一个美洲遍地是黄金的谣言?
可这种话该怎么传出去呢?
王布犁并不打算由自己去做,按照老朱目前的特务组织,不少事都能给轻易查出来。
不妥不妥。
他对于朱元璋的特务网实在是忌惮的很。
不过现在二人钓鱼,周遭都是空旷地带,无论是朱棣带来的还是自己带来的人,全都有意识的不靠过来,这就让王布犁很放心,他们之间的谈话不会被第三个人知道。
总不能水底还有检校潜伏,给自己挂鱼,顺便偷听吧?
想想都不可能!
王布犁回头望了一下正在忙碌的人,朱棣的王府军士卒也开始拿着弓箭去射杀猎物去了。
要不然这点吃食,大家都不够吃。
“等我去凤阳练兵的时候,便拿出来试验一番。”
朱棣打定主意,在他父皇生日以及妹妹大婚过后,他们哥几个就要去凤阳了。
五个皇子,朱棣排中间,其余四人都没有他这般勤快,每天都想着要远足拉练。
“你最好不要这样训练。”
“为何?”
“火器质量能过关嘛?”
“要不然士卒宁愿拿着刀剑拼杀,也不愿意冒着眼睛看不见的风险去使用火器。”
“还有战马是否习惯火器的响声,不会受到惊吓?”
“一旦受到惊吓,撞死撞伤其余士卒,怎么办?”
王布犁随口的两个危险点,朱棣连连颔首。
是这个道理。
“你先分开练,火器这玩意不需要人多强壮多厉害,你把选拔下来的,不适合骑马抗着盾牌冲锋,力气不佳的士卒,都拉去练习火器火炮,才能做到人尽其才。”
王布犁稍微抖动了一下鱼竿:“必如你兄长弟弟们不想要的弱兵,伱都给划拉进来,让他们练习火器,既能收买人心,也能变废为宝,如此才能鹤立鸡群。”
朱棣被王布犁描述的场景说的笑出声来。
“不愧是咱的军师,想的就是好啊。”
朱棣目前就想要在军事方面证明自己的能力,将来才能干好征北大将军这个职位,让他父皇放心把北边的兵权都交给他。
练兵的话本质上就是要剔除老弱,带这些人上战场。
除了当诱饵之外,剩下的就是充当苦力用。
朱棣这一操作,可以极大的扭转他在士卒当中的印象,是一个爱兵如子的皇子。
军中不是没有合适的位置,只不过是你这个主将没有找对安排人的位置。
朱棣自己就是一个重新建立军事贵族的阶层,让他们都成为自己统治的基石,而他则顺理成章成为军中的领袖。
追随他的军事贵族同样没有得到更多的俸禄,但是他们占据着享受特权的地位,这种社会地位远远超过了他们所能得到的物质福利。
尤其是享受着皇帝的信任,作为皇帝的代表节制最为重要的军队,他们没有诸王子与之竞争,因为后者已被朱允炆不费力地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