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43章 头孢替代青霉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843章 头孢替代青霉素 (第1/3页)

    当鹰国人还在为青霉素争吵的时候,米国人很聪明,眼光也很毒辣,直接将青霉素定为国家第二优先,仅次于发展原子弹。

    并在1943年开始向军队少量提供青霉素,但当时的生产成本极高,只能给有生命危险的伤员使用。

    比如1943年前5个月一共生产出5亿单位青霉素,这点产量只能救治180位危重病人,可见青霉素产量之低。

    产量低就意味着价格死贵,1943年,青霉素在米国的售价是每剂200美元。

    就这价格运到沪海,那价格是翻上几倍的。

    根据伟人身边警卫回忆录里记载,1948年伟人有一次出差,在半路遇到了一个病重的小女孩,必须要用青霉素治疗。

    但是伟人那时候身上只有宋国母在重庆谈判时送他的7支青霉素,而且当时只剩下了一支。

    伟人不顾保健医生的阻拦,坚持将这最后一支宝贵的青霉素给了小女孩使用,才救人一命。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连伟人都搞不到太多的青霉素,否则警卫也不会当做一件大事记录下来。

    由此可见,青霉素的价格会有多贵,人家米国自己都生产不了多少,运到沪海和香江,那就是以天价来形容的。

    5万单位青霉素换一根31.5克小黄鱼,就这么简单。

    我们国家也是有一部分科学家是有眼光的,知道青霉素的重要性。

    比如留洋医学博士汤飞凡,1943年,他就在昆明成功研发出每瓶包含五万单位的青霉素。

    当时他的青霉素生产车间条件非常非常艰苦。

    用一只破木船作为回收设备,放入湖中进行透析;没有自来水,全靠一台每天用完就要修理的锅炉;胃霉是从自己养的猪的胃里提取使用的等等。

    可以说是能把可以利用的东西发挥到了极致,可惜没有办法量产,汤飞凡也一直在想办法改进。

    可惜最后汤博士因为受到了冤枉,在58年突然去世了,某些人自毁长城。

    后来又有一位留洋医生张为申,带着导师赠与的青霉素样本成功回国,并找到了替代玉米原浆和乳酸的材料,才在1953年正式开始了小规模量产。

    但说说是量产了,一家车间十几个员工手工操作,连标准生产线都没有,可见产量之低,完全没有办法供应全国。

    按原本的历史,国内绝大多数青霉素都是从香江走私进来的。

    本来青霉素就贵,加上走私,所以国内付出了大量的外汇和黄金,也让香江胆子大的人大赚特赚。

    霍大亨由此也一跃成为了顶尖富豪家族,他为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国家也没有亏待他。

    当然这一世的历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