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沛县之夜,歌舞升平! (第2/3页)
瞻基与朱棣漫步间,路过多家酒楼,招牌显眼,画中女子含笑,旁书:“今夜歌女:某氏”。
沛县的偶像产业同样兴盛,单是官方登记的歌女,数目便超千人,竞争激烈,从茶馆至青楼,夜夜歌声不息。
讽刺的是,有些歌女月入竟不如做工之人,类似后世的霓虹国偶像,台上风光,台下落魄,却仍有众多女子争先恐后踏入此行,只为那短暂的闪耀。
经朱寿一系列布局,歌女行业摇身变为偶像产业,洗去了过往的污名。
以前,古代歌女地位与青楼女子相差无几,区别仅在于卖艺还是卖身,而背后的故事,外人不得而知。
朱寿未到之前,歌女欲脱颖而出,需依靠优秀的词作者,为此不惜以身相许。
如此,歌女与青楼女子,实无二致。
如今变化巨大,行业竞争加剧,歌女数量远超词作者,吸引江南诸多游吟诗人前来淘金。
结果,沛县既歌女如云,诗人亦众,两者相互制衡,地位都不再高不可攀。
中介公司的涌现,使得歌女无需再靠暗箱操作获得好词,商家直接出资聘请诗人。
诗人也不再故作姿态,索要好处,行业生态已变。歌女并非愚钝,怎甘轻易让人分享成果?
时至今日,诗人地位依然崇高,但已远不及往昔。朱寿的偶像产业改革,成效斐然。
多数民众,尤其是宅男孤寡,更在乎舞台上的佳人,而非词曲深意,唯有少数文人墨客关注其内涵。
步入一家茶楼,朱棣与朱瞻基落座,聆听台上歌女哼唱通俗小调,朱瞻基好奇皱眉:“这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