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73章 崔家,梁山聚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73章 崔家,梁山聚义! (第3/3页)

远也打不进来。

    人一多,崔家庄子里面的事情也多了起来。

    山东这地方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盛产好汉。

    从三国时期的关二爷,再到梁山泊一百零八将。

    只要振臂一挥,有的是人愿意起来造反。

    当然这些造反的人也有一个特征,只招官府的反,不造世家大户的反。

    梁山泊那种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的,是只能在演义中看到。

    寻常情况下。

    仅仅宋朝记载的十几次山东造反,都是将矛头对准了朝廷,然后割地称王,团结世家大族,继续鱼肉百姓。

    如今也是同样。

    崔家庄子里聚集着附近几十公里冲过来的好汉,一个个好汉壮丁,膀大腰圆,再加上又有足够的粮食,这些人吃的脑满肠肥。

    每天都是白花花的粮食账出去,搞得崔家老太爷,满脸忧愁的看着这一幕。

    望向身边自己的继承人,崔家大公子,颤抖着说道,“儿啊,咱们这么跟朝廷作对,怕是没有好下场啊!”

    崔家大公子崔旺,满脸凶戾之气,“附近百里的好汉都已经来了,一定要让那贼太子喝上一壶!”

    “听说他在城中大肆杀略,比蒙古人还要不堪,而且废弃儒家经典,冒天下之大不韪!”

    “我看这朱明天下是长久不了了!”

    “咱们也必须得早做打算,万一起兵的晚了,让别人抢占先机,岂不悔哉?”

    听见这话,崔老太爷欲言又止。

    人家起兵造反,都是图个晚,历史上无数次教训已经证明了,陈胜吴广倒是起兵的早,可哪有他们半点浪花?

    自己这儿子怎么还赶早了呢?

    崔老太爷望着自家儿子,深深怀疑是不是自己的血脉没传递到位。

    按理说我家藏书也不少啊,怎么就读出了这么个玩意儿来?

    不过这些话他也不敢说。

    因为自家儿子考科举考了十几次都没考中,可能天生就不擅长读书,所以对朝廷恨上了,搞得崔老太爷如今对前途无比的迷茫,不知该何去何从是好。

    况且如今崔老太爷已经九十多岁了,根本管不住这年轻人。

    已是老眼昏花,只能听之任之。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