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二老爷归来,庶子进大观园 (第2/3页)
过是流着谢家的血脉,传宗接代罢了,算不上真正的亲人,甚至比不上日常服侍的亲切丫鬟。
谢原倒是无奈反驳道:
“祖母,我哪有这般不懂事。”
谢玉规规矩矩,退回到母亲袁夫人身边。
诸葛间也不由打量了一番谢玉,却是一副读书种子的模样。
谢老太君坐上主座,大齐以孝治天下,就算是家主谢灵在此也是首座是母亲。
谢老太君也是极为爱护谢原,谢原小时候顽皮,可是生性纯良。
一次老太君不慎摔倒在湖中,除开仆人跳下水,寒冬腊月,湖面冷彻骨,一众公子小姐都在岸边呆住。
只有谢原二话不说,扑进湖中。
老太君扫视屋中,都是和谢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之人。
除开几位主母,右手边的四人都是其他大姓的人物。
当然诸葛间是这几人中身份最高的。
老太君看向诸葛间道:
“静月先生,好不容易来谢家,本来准备让茗山作陪的,可是他常在清凉寺,只好让我这个老人家出面了。”
诸葛间谦虚道:“老太君,操劳了,我在读书之时,茗山兄就是书院的戒长,实在抬举我了。”
老太君听后,脸上露出罕见的忧虑。
她最偏爱三子谢鸿,与皇族偏爱长子不同,大族百姓偏爱幺儿。
谢鸿出仕较晚,长时间陪伴在她身边。
老大、老二则分别早早成为太子陪读和在军中入伍。
谢鸿主持家务,家中井井有条,且在家中读书。
谢鸿幼年父亲便离世,由老太君一手带大,极为孝顺。
在读书修行上即便是谢玉,在老太君眼中也逊色不少。
谢鸿曾险些由二先生代师收徒,成为夫子门下的第五位先生。
但宫变发生后,作为家中长子的牵连,也让母亲心痛不已。
因谢鸿一直陪伴左右,三先生题字后,院中有了“鸿”字,老太君便直接以此改名。
然而!
谢鸿后来心灰意冷,前往清凉寺修行,几乎只有除夕才归,母亲想念儿子,时常心痛。
赵夫人仿若洞察了老太君心头的哀伤,轻声道:“母亲,人凤即将踏入秋闱之试,茗山亦将归返谢府。”
谢鸿此人,孝道深重,然于婚配延续之事,不过遵从父母之命。
二院之内仅有三房,公子三人,小姐二人。
往昔,赵夫人对谢鸿爱慕憧憬。
汴京之内,谁人不喜爱这位名动天下的才子?
大族的千金小姐,不做太子妃,愿做谢家女。
然则,结为连理之后,二人虽行夫妻之礼,却如宾客相待。
老太君心绪收回,深知今日宴饮之真正用意,乃是为谢灵这位昔日的“定远侯”所谋。
若谢鸿肯为谢灵开口求情,又何须假手于他人?
“静月先生,想必已明了此番宴请之深意。”
诸葛间心中早已通透,此乃为谢灵被削爵位后,欲借其口,于苏相面前美言,盼其能重返京师。
“老太君宽心,无论论及谢、张两家之情谊,还是身为谢原的舅舅,此事虽不敢轻言必成,但吾必定倾尽全力。”
袁夫人闻言,诚心致谢:
“妾身在此,多谢静月先生大恩。”
谢灵之荣辱,实则关乎大院之兴衰。
这一是今日的正厅之中,谢原母子都在其间的原因,诸葛间答应此事下来。
谢家之中诸葛夫人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之意。
几人倒是相谈融恰。
谢原听得心生厌倦,皆是些谢张两家陈年往事,自小便耳熟能详,早已腻味。
知晓稍后正厅还将迎来赵家与李家的几位朝中显贵,他们这些小辈自当回避,便欲起身告辞,前往“鸿景院”别院。
这时!
外面有侍女进来急匆匆进来禀告,一连穿行几个大室,闯进正厅。
谢老太君眉头一皱。
现在正厅之中商议要事之际,谢府何事也不上此地!
袁夫人亦是面色不好,谢灵不在,治家之责落于她肩,诸多贵客在场,若此事传出,恐有治家不严之嫌,名声受损。
“何事如此惊慌!”
“是二老爷,回来了!”
侍女之言,令赵夫人霍然起身,眉宇间扬起一抹惊喜。
“茗山,他竟归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