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03章 能动口,别动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03章 能动口,别动手 (第3/3页)

安国如何不怨?

    尤其是他在长安书肆里,看到了古文《尚书》。

    此处。

    需要介绍一个概念——经学,即解释经义的学问,起源于文景时期。

    出现的原因,是秦朝焚书坑儒。

    儒家典籍被大面积焚毁,到了文景时期,依靠老儒生口述、默诵的方式,方才恢复部分经典。

    但毕竟是人口述,难免有差异。

    差异一出现,解释、分析经典真正含义的‘经学’,也就出现了。

    在口述、默诵的新编经典之上,产生的解释分歧,被称为:

    今文经学。

    但焚书坑儒期间,多多少少也有一些藏在犄角旮旯的先秦原本经典幸存下来。

    近些年被人挖了出来,结果一看。

    嘿。

    用古文写的经典,与当下盛传的‘新编经典’不一样!

    然后,就诞生了一批拥护、解释古文经典的儒生,他们这个体系,称为:

    古文经学。

    而孔安国,正是古文经学的代表人物!

    他手中,握有以古文撰写的《尚书》,孔安国翻译后,又作了注解,被称为《古文尚书》。

    长安书肆里贩卖的古文《尚书》,与《古文尚书》可不一样啊。

    前者。

    仅仅是将原版古文的《尚书》,翻译成现在的文字。

    后者,则是孔安国翻译之后,又加了自己的解释!自成一派的典籍。

    他这个《尚书》里的自成一派,就好比解释《春秋》的谷梁、公羊两派……

    那么,问题来了。

    原本被握在极少数人手里的古文《尚书》,现在被散播的满大街都是。

    谁都能读,谁都能发表一下见解。

    没了稀缺性的保护,孔安国对古文《尚书》的专属解释权、话语权,是不是就失去了?

    失去了话语权。

    他仅凭一个姓氏,还能在儒家保有崇高的名望吗?

    他能没有怨言吗?

    在大汉,名望,可以等价交换到官职!

    名望越高,被征辟、举荐的可能性越高,能得到的官职、礼遇也会更高。

    名望受损,仅仅受损的是名望吗?

    不。

    还有利益!

    好,话到此处,长篇的论述过后,咱们真正要提及的阶层登场了——诸如孔氏此类的藏书豪族!

    会对太子搞出来的一系列操作没有怨言吗?

    肯定有!

    期间生怨的逻辑,如孔安国是一个道理,不再一一赘述,都是话语权的丢失,名望的减弱。

    利益的受损!

    如果说纸张出现、普及,让豪族们警惕,以至于有人蠢蠢欲动,此次的印刷术,就是捅了豪族肺管子!

    恶意只会比上次更大……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