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90章 建安七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690章 建安七年 (第2/3页)

心,而他的眼光,有着一众谋士的参赞,想来他不会错过什么良机,就算错过了,如今天下纷争,四海不定,良机总还是会再度出现的。

    这段时间,就先将目光放到内部的治政,刘璋下了决定。

    建安七年,在这个刘璋穿越汉末的第九个年头,他通过一步一步的往上攀爬,成功的登上了宇内第一诸侯的宝座,实力之强,势力之大,无有诸侯能够匹及。

    向西,西域诸国莫不宾服,丝绸之路再度打通,丝绸西去,金银东来,而获取到的大量金银,加上南中开发出来的金银铜铁矿,给到了刘璋大规模铸造钱币的底气。

    说来自从董卓铸造小五铢钱,用于收揽民间之利,于是钱法大坏,五铢不通,百姓们放弃了使用钱币,退步到以物易物的莽荒时代,而其中,布帛和粮食是主要的易物手段。

    可是市场范围下,没有一个监管者,往往是劣币驱逐良币,越是良心坏的,越是能够在市场横行,于是乎,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薄的布帛,以及陈年老米和为雨水浸湿不能食用的米麦。

    钱币废了,以物易物这条路也近乎走不通了,市场交易近乎停滞,然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农不稳,没有了一个靠谱的市场,商人绝迹,对于国家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因此自从入主关中后,刘璋很是重视铸币一事,通过手头上大量的重金属,他铸造了‘建安通宝’,大批量投放到市场,且宣明建安通宝可用于缴纳赋税,是为官府认可的货币。

    在官府的主导下,加上建安通宝有着足够的分量,精良的制作,于是乎,建安通宝逐步替代了布帛粮食的货币属性,市场上,商人执钱币交易,不再依赖以物易物的落后手段,市场越发活跃了起来。

    而越发活跃的市场,频繁的交易,对于抽取商税的幕府来说,便是一件极好的事情,幕府可以从市场中征缴到不菲的赋税,用于幕府的日常运行消费当中,府库赖之充实也。

    这里刘璋还从出使许都的使者口中听闻到,许下的市人多有执建安通宝交易的情况出现,分量足够、制作精良的建安通宝很是受关东市人的喜爱和拥簇,虽是许都的丞相府屡屡禁止,可私底下市人们还是用着关中出产的建安通宝。

    ‘铸币权。’刘璋有一种掌控诸侯货币的感觉,他可以通过建安通宝去盘剥关东的诸侯,利用铸币消耗和货币本身价值间的差值,大大的捞上一把。

    还得大力开发南中,刘璋暗下决心。

    现如今,关中和蜀地的地下表层铜矿,能挖掘基本上两汉四百年都挖掘的差不多了,剩下的还在出产的量也不多,而南中,即后世的云贵之地,却是有着大量的铜矿。

    其中云南矿产尤为丰富,以铜﹑锡著名,清代的时候,滇铜年产一千余万斤,产量占到了全国铜产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可谓是一枝独秀,他处莫及。

    刘璋前面讨定南中后,考虑到南中偏远,鞭长莫及,又本地民户,汉夷相杂,所以制定了南人守南中的政策,同时大手笔放权,招诱蜀地豪强开发南中。

    即是直接给予有雄心,也有能力开发南中的蜀地豪强,以空印县令文书与之,只要豪强能攻下某一处蛮夷占据的土地,建立坞堡,开垦良田,就可在空印县令文书上补全自己的姓名出身,且可传承数代。

    在刘璋的鼓动下,不少豪强,抑或是豪杰之士,拿着空印文书窜入南中,夺取蛮夷部落占据的交通要点、矿产宝地,如今汉人在南中的势力渐渐从点连成线,将蛮夷分割在一块块绿色的山林中。

    汉家势力在南中大力发展,也就给了刘璋获取南中矿产的能力,以前南中蛮夷多,汉人少,出产的重金属运输不出来,容易为蛮夷所掠夺,可现在,金银铜铁等重金属,每日自耗牛道北上蜀地,外有其他南中的特产北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