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错误的理解 错误的应对 (第2/3页)
周国丈为代表的明王朝上层利益集团的囤积居奇下,才最终导致了这场大暴乱。
物质世界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客观的过程。
在物质世界里,只有客观存在的物质,不存在因为具体人而产生的差别。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小学生做算术,他计算1+1=2。数学大师华罗庚计算这道题的时候,1加1还是等于2。
1+1=2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它不会因为计算它的人不同就产生不同的结果。
高迎祥撵走了朱由检,自己掌握了北京城的政权,忙不迭的建立起一个新王朝来。但是北京城的粮食危机,并没有因为新王朝的建立和高迎祥的登基就发生什么变化。
没有粮食的北京城,朱由检当皇帝的时候没有粮食,现在高迎祥来了,而他又不具备凭空变出粮食的神通法术,所以1632年年初的北京城里面还是缺乏粮食。
朱由检变成了高迎祥,旧大臣变成了新大臣。除了增加了一堆进一步造成财政压力的公侯伯子男之外,囤积粮食抬高粮价的利益既得集团,还是那个利益既得集团。
但是北京城外的五万增加北京城粮食供给负担的辽东军,现在已经变成了二十万的新老顺军。而占领了山东全境,已经开始从南到北的接收大运河沿岸的复兴党,又火上浇油的彻底的切断了整个中国的南北交通。
也就是说,名义上建立了新王朝接过了大明王朝的接力棒的高迎祥,现在面对的是比冲大明皇帝朱由检还要恶劣的局面。
在南北交通畅通,南方地区还能够向北方地区提供供给的情况下,朱由检信用了同样的一批疯狂偏执的文官官僚,为不到十万人的部队提供供给,就把整个大明王朝给整黄摊子了。
而到了现在,要面对南北交通完全断绝,大运河供给线路被掐断,同样的既得利益集团把持新政权,要为二十多万大军提供供给的情况,已经把自己打扮的金光闪闪的大顺皇帝高迎祥,他难道就能走出一条和大明皇帝朱由检不同的道路来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作为高迎祥麾下为数不多而且出类拔萃的明白人,李岩在为高迎祥制定计划之初就明确的提出了,占领了北京城后,先要肃清周边对出闯军有威胁的武装势力,然后就需要稳住目前还算老实的辽东军。在这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明王朝遗留下来的宝贝金银拿出来和复兴党人交换物资和补给。
在获得了复兴党方面的物资和补给后,闯军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一方面自己组织军屯,另一方面组织当地民众恢复生产。
李岩难道不知道和复兴党做交易是与虎谋皮,复兴党才是闯军最大的威胁吗?李岩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不仅清楚而且明确。
正是因为李岩有这样清楚和明确的认识,他才知道和复兴党交易来物资和补给,恢复生产,重新建立起闯军自己的供给体系的重要意义。
这也是李岩不希望高迎祥贸然登基称帝的主要原因。他害怕高迎祥的做法会冒犯实力强大而又“居心叵测”的复兴党人。
正因如此,当李岩看到李自成和张献忠仓皇的退到北京城,听说了复兴党大军兵锋北上的消息之后,他才彻底的心灰意冷,不再努力的为正在兴高采烈的玩着“当皇帝过家家”游戏的高迎祥出谋划策了。
复兴军主力部队开到真定地区后,先是和山东军区接上了头,就地进行了物资补给和整备。然后,七个师复兴军一分为二组成了两个军团。其中一个军团继续向北方进发,另一个军团则向北京西部地区出发,准备封住闯军向西部地区的退路。
说起来也是有意思。可能是为了在“新朝”好好的表现一下吧,那些在闯军肆虐中原地区的时候反应迟钝的原明朝地方官,现在翻身一变成了大顺的官员,他们在复兴军北上的过程中把相关的消息迅速的传递给了北京方面。
复兴军出现在中原地区,把李自成和张献忠吓得望风而逃。这样的消息都没让高迎祥从富丽堂皇的紫禁城中的“后宫三千佳丽”的美妙中清醒过来。可是当他接到了复兴军接管了万全都司,陈兵保安州和顺天府交界地区的消息之后,高迎祥才一下子清醒了起来。
高迎祥本质山不是个彻底糊涂的人。马贩子出身的高迎祥能够在明末成堆的农民造反势力中脱颖而出,心机和手段都是足够的。
一个人,突然间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登上了自己过去甚至不敢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