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明朝的经济危机2 (第2/3页)
粮生产基地,成为当时将近两亿中国人名副其实的粮仓。
(现代中国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中,东北地区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目前已经被东虏后金占据。江南地区的江淮平原和太湖平原一方面要进行经济作物种植,一方面因为人口发展和城市的集中,粮食生产甚至已经不能满足本地区人口的需要。江西的鄱阳湖平原、四川的成都平原和两广地区的珠江三角洲,因为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无法实现粮食外销。只有湖广的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一方面气候条件和地貌水利条件满足粮食生产,一方面因为地处长江两岸交通便利,满足商品粮生产的条件。)
所谓商品粮生产基地,指的是这个地方不仅能够大量的生产粮食,而且这些粮食不仅能够满足本地区人口的粮食需求,还能够大量的剩余进行外销。本来,因为小冰河气候的影响,到了明朝晚期,湖广地区的农业生产像全中国各地区的农业生产一样开始进入到全面衰退阶段。湖广本地的粮食就已经开始大量减产了。
复兴党在王书辉的领导下在荆州地区发展起来之后,最先进行的扩张就是针对汉江平原的。从1621年到1625年五年的时间里,复兴会依靠枪杆子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主要通过土地“赎买”和“转让”的手段,使用土地改革作为补充手段,花费了五年的时间,将整个江汉平原地区的土地和农民全部掌握了起来。
到1626年,整个江汉地区的土地和农民几乎全部在复兴党的强力推动下转变为工业化农场和农业工人。
现在,遍布在江汉平原的农业生产单位,全部都是当地农民和复兴党从各地吸纳而来的流民组成的生产建设兵,使用超时空种子,使用大型、自产、机械化农业生产设备,使用百分之七十超时空进口和百分之三十自产的化肥和农药,以及先进的科学农业生产知识进行生产的工业化农场。
根据复兴党统计院在1625年的统计,目前复兴党治下的农场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里,玉米的平均亩产超过八百斤;马铃薯和红薯的平均亩产超过一千五百斤;水稻的平均亩产超过六百斤(单季产量和明朝本地双季产量持平)。整个复兴党的粮食生产水平虽然无法和现代中国相比较,但是和明朝本身的生产水平相比的话,单单一个水稻的亩产就达到明朝本地亩产的两倍左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