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71章 复兴会的对外援助3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71章 复兴会的对外援助3 (第2/3页)

西南之地,万里领兵去辽东抗虏。可文官克扣粮饷,搞什么“飘没”,几千将士没有棉衣御寒,缺少粮草充饥。还是王书辉自掏腰包,让枝江王府在京师的管家,买了棉衣和粮食,千辛万苦的送到山海关给白杆兵的。

    那些当地的将门世家,处处针对白杆兵,什么苦活、累活、送死的活,都支应到白杆兵头上去做。朝廷派驻辽东的文官居然对他们事事偏袒,对白杆兵的遭遇不闻不问。就是这样,当地所谓的友军,居然就那么看着白杆兵和鞑虏大战,眼睁睁的瞅着白杆兵死伤惨重,不派一兵一卒前来支援。

    要不是自己被派回石柱征兵遇到土司叛乱,这时候还在辽东的话,现在很有可能白杆兵连一个人都剩不下,全被他们坑死了。

    所以,自己的哥哥弟弟对朝廷有怨气,心里对朝廷不信任,秦良玉自己也都能够理解。可是,对于王书辉这个人,对于复兴会的所作所为,秦良玉心里就是不托底。但是,她又搞不清楚问题在哪里。这种不踏实的感觉,一直困扰着秦良玉。

    一方面,王书辉送粮食,送武器,是在实实在在的帮助秦良玉,增强白杆兵的武力。另一方面,复兴会在石柱地区,搞农业,搞养殖,建工厂。不仅直接的补贴白杆兵的家属,让白杆兵将士对秦良玉和马家越来越归心。就是当地的老百姓,也开始越来越直接的受到复兴会的好处,对秦良玉和马家崇敬非常。

    从哪个角度看,王书辉对于自己,对于石柱土司,都是在全心全意的帮助。可是,王书辉的这份热情和真诚背后,总让秦良玉觉得有些什么其他的意味。

    正在秦良玉还在琢磨着这个问题的时候。八艘驳船上开始歌声四起了。出身石柱山民的白杆兵,本身大部分就是歌唱能手,他们听到复兴军唱起歌儿来,就开始积极主动的放开自己的歌喉。可是,这些歌声因为没有组织,一片混乱。

    秦良玉认真的分辨了一下,发现很多白杆兵战士们,唱的都是在对复兴军的军医部队的情歌。要知道,复兴军派来支援白杆兵的那些军医和卫生员,很多都是女战士。

    她们一年多来,可是真真正正的在战场上和战场下,救了不少的白杆兵战士。战士们中,有一半对她们心怀感激,一半对她们心生爱慕。所以,这些山歌听起来,有不少直白的“哥哥妹妹”之类的词汇出现。这让秦良玉一直紧绷着的脸上,露出些笑容来。

    秦家是个诗书人家,但是秦良玉的老父亲,精通兵法战阵的秦葵老先生,却是个经世致用的人。所以,即使是秦邦屏和秦良玉,都对战士们唱起山歌俚调不以为意。

    看到自己的弟弟秦民屏和自己的儿子/外甥马祥麟,也跟着大家唱起山歌来。两人相视一笑。

    石柱百姓虽然有自己的语言,可是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能说汉语。所以,这些歌声中,不少内容,军医部队的女兵们都能听得懂。她们不甘示弱,也唱起歌来。她们唱了两首歌,都是复兴军经常唱的歌。

    第一首歌叫做《唱支山歌给党听》(复兴会也称复兴党)。

    “唱支山歌给党听,

    我把党来比母亲;

    母亲只生了我的身,

    党的光辉照我心。

    旧社会鞭子抽我身,

    母亲只会泪淋淋;

    复兴党号召我闹革命,

    夺过鞭子抽敌人。

    复兴党号召我闹革命,

    夺过鞭子,夺过鞭子揍敌人!

    唱支山歌给党听,

    我把党来比母亲;

    母亲只生了我的身,

    党的光辉照我心。”

    五千个人发出的五千个声音,是很难和几百个人发出的一个声音相抗衡的。复兴会的女兵们一开口,整个船队就逐渐的变得安静起来。

    对于旧社会的苦难和折磨的痛苦,对于母亲的心痛和无奈,对于复兴会的感激和热爱,在这首短短的歌曲里,全部被展现了出来。特别是这样一首歌,被女兵们清脆的声音演绎出来,其中包涵的感情就更加的淋漓尽致。

    虽然对于歌词里的意思,白杆兵士兵们不是很理解。但是,这首歌曲里包含着的,对于党的深情,对于翻身闹革命的痛快淋漓,像一切好的文艺作品一样,在白杆兵士兵里产生了一种共鸣。对于一直帮助他们,给他们的家人带来好日子的复兴会,他们原本从来没有特别的在意过。可是,在这个时候,战士们心里产生了一种想要了解复兴会的*。

    在女兵们唱完这首歌曲之后,她们唱起第二首名字叫《映山红》的歌曲。这支歌曲唱完,则让白杆兵士兵们,强烈的想要知道复兴军是一个什么样的军队,为什么大家想要盼着这支军队快快来。

    如果说《唱支山歌给党听》和《映山红》还没给秦良玉带来什么震撼的话。王书辉派遣到秦良玉麾下的复兴军志愿营的士兵们唱的那首《老师的话儿记心上》的歌曲,则是真的让秦良玉脸色大变,一下子想清了为什么王书辉,为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