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香格里拉[下] (第2/3页)
裴娜转过头问徐涛:“那你吃么?”
“必须吃。“
“禽兽。”
“不要叫我小名,暴露了不好。”
“唉!”裴娜摇了摇头:“看来你的药不能停。”
“司机师傅。”徐涛指着车窗外:“那是什么?”
“青棵架和尼玛堆。”司机回答。
“尼玛堆是什么?”徐涛接着问。
裴娜旁边小声的说:“他是不是在骂你?哈哈。”
“尼玛堆是祭坛。”司机看了眼窗外。
原来在通往石卡雪山的路上,是一条青稞大道,两旁是一排青稞架还有用红色石头堆起的尼玛堆,它们之间用绳子连接,绳子上面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彩旗。尼玛堆也称曼扎,意为,“曼陀罗”,藏语为,“多本”当作镇邪和祈祷之用。据司机师傅说,石卡雪山海拔4400多米,“石卡”含义是,有马鹿的山。而马鹿是藏传佛教里的吉祥物之一。它代表着“吉祥长寿,驱邪正法”所以石卡雪山象征着香格里拉的守护神。看来桑吉说的没错,这里是应该来看看。
太阳慢慢露出了云层,裴娜跑在前面,因为她看到了售票口门前左右两排金黄色的转经筒,上去摸了摸,转了转。
“千万别在跑动,别忘了高原反应。”
“知道了,嘿嘿。”裴娜边走边转动着传经筒。
徐涛买了两张票和裴娜排队等着缆车,听旁边旅行团的导游介绍,山下到山顶全程大概需要50分钟,中间会停靠半山的休息区。
缆车在慢悠悠的上行,裴娜用胳膊顶了一下徐涛:“雪呢?”
“我哪知道?不过你看!”徐涛指向缆车外,“多漂亮啊,都开花了。”
“那是什么花?”裴娜顺着徐涛手指的方向望过去。
旁边一位女导游也跟着看:“那应该是‘马先蒿’这位美女,8月的石卡雪山已经很少有雪了。”
“哦?是这样!那太可惜了。”裴娜看着徐涛。
女导游:“不可惜,因为每个季节和月份这里都有不同的景色,比如你一月到三月之间来这里,是能看到雪,可是你看不到现在的绿色山林,还有鸟语花香,是吧?”
“对。”徐涛点头:“有时候错过的也不一定是坏事,残缺的美。”
“我鸡皮疙瘩又起来了!不许捅词儿!”裴娜望向山顶拿着相机,”咔嚓,咔嚓。“
中间到达休息区,一下缆车裴娜就打开背包拿出氧气罐装好了吸着,徐涛在草甸旁边的木桩上坐着。不远处有一个木头搭建的小舞台,有几个穿着藏服的人在随着音乐跳舞。
“要不要过去看看?”
“走。”裴娜边走边吸氧。”
“藏族同胞欢迎远方来的客人,在前面为大家表演舞蹈,一会还会献上纯洁的哈达,如果有人愿意上去一起跟着跳舞的话,还有纪念品哦。如果想买特产,或者藏药,就去那边的藏木屋。”刚才缆车里的女导游带队经过徐涛和裴娜的身边。
“你要藏药吗?”徐涛没好心坏笑的看着裴娜。
裴娜斜眼瞅着他:“你又要说什么?你的表情已经出卖了你,保证没好话。”
“给你买个耗牛鞭吧。”徐涛刚说完裴娜就推了他一下:“我就说你嘴里没好话。”
“喂喂。”裴娜和台上的舞蹈演员招手喊着又指了指徐涛:“他要上去跳舞。”
徐涛脸都快绿了,赶忙摆手:“没!没,我没说!”
一位很漂亮的藏族女孩走下舞台,手里拿着哈达来到了徐涛身边,徐涛僵在原地。女孩把哈达挂在他的脖子上,拉着他走向舞台,徐涛扭过头,裴娜夹着氧气罐拍手:“加油,加油。”
徐涛站在舞台上,裴娜用相机拍着他,跟着跳吧!那怎么办徐涛心想豁出去了。
“这位小伙子很不错。”台下的主持人接着说:“还有没有要上来一起跳舞的朋友,不用不好意思哦,要想感受藏族文化和藏族朋友们的热情,就一起来吧。”
徐涛和裴娜招手,裴娜一边拍一边和他挥手:“喂!主持人。那边有个举手的。”裴娜没听见还在那挥着手。
“好,来,有请那边穿蓝色衣服的美女。”
裴娜都傻了,没想到徐涛会用这样的手段,一个帅气的藏族小伙子,拉着裴娜往台上走。裴娜嘴里嘟囔着:“别,别,我这吸氧呢,你看。我,别,不会跳,我......”
台上俩人互相瞅着对方,徐涛摇晃着脑袋:“该!叫你整我,哈哈。“说完牵着裴娜的手一起跳,裴娜跟着前后瞎扭,左右转圈,脑袋空白,就最后三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