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8章 风景天慳,金丹根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48章 风景天慳,金丹根宗 (第3/3页)

这话,忍不住撇了撇嘴。

    何心隐在曲阜创办义庄,开创学说,如火如荼,但朱翊钧并不满意。

    如今的何心隐,大概处于周太谷与梁漱溟之间。

    土地上,开垦田亩,购入农具,悉数归属义庄,再分与流民耕种,互帮互助,待认领人离去或者年老去世后,土地归还义庄,继续流转,以期能够人人有地种。

    经学上,则是高举“朋友”论,将能够接受自己想法的百姓结成社团,散布儒学,礼下庶人,“教”、“养”并重,使百姓得道而自助,各得其份以均富。

    广聚门徒,声势自然浩大,但思想上的颠覆性,尤显不足,并未达到他的期许——并不是这样不好,只是不够深刻。

    没有考察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而建立的义庄也好,学说也罢,始终捅不破那层窗户纸,似是而非,雾里看花罢了。

    当然,朱翊钧也知道,这样的期许,实在难为何心隐了。

    哪怕离经叛道,目光超前如何心隐、李贽等人,能够有一窥的能力,已然万分难得了,哪能一蹴而就。

    可朱翊钧真心希望何心隐能走得更远一些,毕竟,已经是没几个年头可以活的人了。

    他暗暗叹了一口气,看来皇帝的期许,并不是真的言出法随。

    只能寄希望何心隐的那些门徒,能出几个像样的人物,真个脚踏实地走出一条路来。

    脑海中思绪不断,却并未流露太多。

    他摇了摇头,将先前的话题翻了篇,再度开口道:“此外,鲁王府宗室改制的事,朕也看过了。”

    “进度迟缓,阳奉阴违,还在企图糊弄了事!”

    皇帝一番行程讲述,似乎此番召见,当真只是安抚老臣。

    殷士儋也没有接话的必要,只躬身听着。

    东拉西扯又说了好一堆,朱翊钧这才转头看向殷士儋,笑道:“倒是殷卿呵护发行的盐票,流通之广,着实令朕欣喜!”

    说着,朱翊钧从袖中捏出数张盐票,放在桌案上。

    盐票仿照前元的《至元宝钞通行条画》,从盐引上入手——“每引卖官价钞三十贯,今后卖引,许用至元宝钞二贯,愿纳至元宝钞四贯者听。”

    原先不过是专属盐引的票据,但得益于其精良的制作版面,本身的价值,以及不打折扣的兑付能力,如今已然演变成了遍布市井的硬通货。

    以朱翊钧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而言,贩夫走卒,豪商官吏,都不排斥收用盐票,其流传与使用的规模着实可喜。

    至少,在山东地界,盐票比铜钱好用。

    说到自己身上,殷士儋连忙起身行礼:“臣愧不敢当!”

    言语虽是客气推脱。

    但实际上,直到此时,殷士儋才终于放松下来——看来,皇帝并不是来秋后算账的!

    朱翊钧伸手虚虚抬了抬,口中继续说道:“没什么不敢当的,宝钞毁费以后,天下人视纸钞为洪水猛兽,如今殷卿之所为,不亚于商鞅徙木立信。”

    “日后重铸钞法,殷卿当居首功!”

    殷士儋仍旧十足恭谨:“陛下,纸钞从交子以来,历经至元宝钞,洪武宝钞,一经出世,兑付畅通,无不是风靡天下,皆因其乃百姓所需耳。”

    “如今盐票亦是如此,臣不过是乘了陛下的浪,顺水推舟而已,实不敢居功。”

    这也是实话,不是朝廷一意孤行推行纸钞,而是天下人需要纸钞——谁也不想背着几十斤铜钱出门采买。

    只不过钞法往往日渐败坏,最终变成了收割资财的催命符,天下人才不得不舍弃。

    譬如交子务交子务起初发行交子,以铁钱作为钞本,足有二成八,随时可以兑换,商贾趋之若鹜。

    又如前元的中统元宝交钞,以金银为钞本,每花银一两入库官价宝钞二贯,出库二贯五分,百姓群然响应。

    乃至本朝的洪武宝钞发行之初也大差不差。

    总而言之,能兑得出钱的纸钞,百姓不会不知道纸钞有多便捷,天地皆同力。

    也正因如此,盐票的钞本实际上便是盐,更是一对一平库,三次换版,没有一次拖欠不兑的情况。

    如此诚意,其流通之势,自然如锥破竹。

    当然,也有一层告诫皇帝不要滥发滥印,以免坏了大好局面的意思。

    朱翊钧自然会意。

    他对此反而有些共鸣,感慨道:“兑付通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啊!”

    纸钞在便利百姓的同时,自然也为朝廷的逡剥创造了便利条件。

    发行之初你好我好,可随着国库缺口不断扩大,便把各地平准库的金银财宝用于支销,紧接着滥发纸钞饮鸩止渴,最后超量发行,致使纸钞沦为废纸。

    这等发展,乃是宋、元、明三朝都走过的路。

    如此顽疾固症,也不是随便一剂汤药下去就能治好的,朱翊钧也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打好地基。

    朱翊钧摇了摇头,语气轻松继续道:“既然盐票发行如此顺遂,钞法的事,也该未雨绸缪了。”

    盐票本就是宝钞败坏以后,取信天下人的手段。

    如今盐票在山东周遭流通顺利,那么借着打通海运的东风,再来个七八年,必然成了气候,届时便可顺势推出钞法了。

    但这话落在殷士儋耳中,却犹如一道惊雷!

    皇帝怎么会与自己谈及这等事!?

    盐票什么的由盐政衙门督办还说得过去,但正经钞法的事,理当与户部工部商议,跟自己有什么说得着呢?

    当然说得着!

    盐票只是钞法的垫脚石,推行钞法,也就意味着盐票的废止。

    这应当是钞法确立之后应当考量的问题,偏偏皇帝这个时候就要未雨绸缪!

    还能谋什么?

    当然是要盐政衙门现在就着手剥离盐票的职司,方便户部接管,转行钞法!

    方才还一副表功的模样,立刻就要将自己这个有创衙之功的大臣一脚踢开!?

    殷士儋心中怒火中烧,面上却是一副没反应过来的疑惑模样,谦逊道:“陛下,此事当有内阁与户工二部考量,臣才疏学浅,安敢置喙?”

    殷士儋并不接茬。

    别问他有什么底气,若是连自己一手创制的衙门都控制不了,还做什么官?

    但凡他殷士儋闭上一只眼睛,就能把盐票的后腿扯到大腿根部去。

    钞法?

    届时盐法都得率先败坏!

    皇帝显然察觉到了他的抗拒,神情莫名地盯着自己。

    然而,殷士儋意料中来回拉扯,各退一步的场景,并未如期出现。

    却是皇帝突兀亮出獠牙,语气生硬挑明道:“殷卿,朕说一不二,无论盐法还是钞法,卿是当之无愧的首功,绝少不了一个名臣之称!”

    “只是,卿在清丈一事上分头下注,首鼠两端。钞法之事,朕已然容不得卿插手了。”

    皇帝单刀直入,直言不讳。

    殷士儋猝不及防,懵然失措。

    朱翊钧眸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轻声叹息道:“殷卿,你我君臣,善始善终,可好?”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