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此消彼长,起起伏伏 (第2/3页)
“三弟,辅之到底是怎么回事?”
太仓张家,一间书房中,气氛显得不是很好,隐隐透出一句略带质问的声音。
张家是《太仓旧志·族望》有载的豪门,修建义庄,开办儒学,赈济灾民,在民间素有名望。
当家的兄弟三人更是有官身的人物。
伯为张情,官拜南京兵部郎中;仲为张意,官拜太仓州同知;叔为张性,官拜苏松管粮参政。
按理来说,本身是豪门,又有官身,理当养气十足,泰山崩于前而不乱。
然而。
此时此刻的太仓三张,与从容不迫一词,实在相去甚远。
甚至说得上是格外的焦急不安。
桌案上摆着一份邸报,数份白话报纸——都是北京本地的报纸来的——似乎是三人烦躁的来源。
几份报纸不约而同地讲述了同一件事情……
起初。
万历皇帝原本主张开放报禁,百家争鸣。
他为此不辞辛劳,到处游说群臣,显然是真心诚意的。
但一方面,在朝廷里,万历皇帝的想法很难被大多数人接受。
另一方面,随着事情发展所激起的客观反应,也被迫改变了他的初衷。
只因文人天然嘴贱,性喜讽喻,平时还好,一旦有了说话的机会,那是怎么也收不住。
说话的文人一多,局面也就不好控制了。
其中各大结社、士林儒生、乡绅豪右,纷纷借助开放报禁的机会,畅所欲言。
除了讨论经学之外,还对政事发表了很多异见。
这种异见有善意的,譬如对清丈扰民的批判,乃至对新政以来诸多负面影响的反思,旨在更好地推行新政。
也有很多意见是恶意的,譬如撰写妖书,挑动南北对立,煽惑地域矛盾,旨在以此抗拒清丈,胁逼朝廷。
后者作为政治挑战,怎么可以姑息呢?
但朝廷却迟迟没有反应,使得民间妖书四起,竟然连“南君北朝”这种措辞都用在了报纸文章里!
一时间,朝中争相谏言,不能再放任了!
必须洒出巡城、捕快,搜出撰写妖书的贼人!
甚至户部侍郎范应期还公然上奏,希望皇帝能够南巡,扫平这股妖氛。
事情越吵越大,争执半月都不见结果。
终于,在六月底的时候,一件巧合,彻底引爆了这个炸药桶。
今科进士、庶吉士、翰林院修撰、值求是学院中书舍人张辅之,上疏称,如今妖书,不过为抵抗度田清户,毕竟各省都是按部就班,唯独江南几省,进度迟缓、民乱起伏、舆论不休,现在连南朝北君这种话都出来了,皇帝此时不南巡,更待何时?
这当然不是什么重磅的奏疏,毕竟论官职只是个中书舍人。
甚至太仆寺卿蔡汝贤还上疏弹劾,直接呵斥张辅之是“百依百顺”、“不带脑袋”、“只会揣摩”、“专做小报告”,“打手”云云。
可见其分量不值一提。
然而,正是这么一位不值一提的人,似乎正好引得贼人肆意发挥,以至于一件令所有人都没想的事,在其身上堂而皇之地发生了。
竟然有人匿名写文,登报散布,公然恐吓张辅之!
文章称。
张辅之现在虽然已经爬到中书舍人的位置了,但他在过去,可是在抨击朝廷上是出了不少力量的,现在反倒为虎作伥,真是无耻之尤!
警告张辅之,及早回头!不然江南百姓不会饶恕你的!
朝廷如果只信张辅之这种人,早晚会自取灭亡!
这还了得!?
主张皇帝南巡的范应期,立刻就抓住了这个契机。
他找到申时行,说这封恫吓文章很好。
好就好在它是匿名的,匿名可以使人们广泛地联想到一种倾向,一种想法,一股势力,让士林好好反思。
申时行听后,深以为然。
于是,一篇亲署内阁次辅申时行名讳的函文《何也?》,如期送到了南京通政司,散布江南。
也就是摆在太仓三张面前的这份邸报。
先是从内阁的视角将妖书一案的始末讲述了一番,而后则是对妖书逐一驳斥,紧接着又是为皇帝的优容,换来搬弄是非,感到不值。
最后,则是愤怒质问。
何也!?
所有人都应该想一想,在新政的大背景下,在开放报禁的优待之中,在鼓噪南北之争的过程里,竟然发现了这种事,公然以江南百姓的身份,叫嚣着让朝廷灭亡。
这是为什么!?
这是设问,没有给任何人讨论的余地。
在邸报最后,申时行一锤定音,将这件事定了性。
这是一个信号,是某些人利用开放报禁的机会,进行尖锐的撕裂国家的行为的信号——新政的形势严峻到这个地步,皇帝不得不南下巡视了!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此事的受害者张辅之,则是在廷议上被交办了“追查妖书”的差使。
而这,也是此时太仓三张最为茫然的地方。
只想问出与申时行一样的问题,为什么?
自己家的孩子,难道不是自己人么?
而这,被质问的张性自然答不出来。
他看了一眼两位兄长,茫然地摇了摇头:“我现在就去修书一封,问问辅之怎么回事。”
张意扼腕愤恨道:“来不及了!传信的功夫,皇帝恐怕比回信还先到江南!”
此前一番串联,闹出了这么多事端。
山东民乱,死伤的百姓官吏数以百计;浙江民乱,气得申时行的老师一病不起,掀翻了范应期的祖坟;几封文稿,惊得汪道昆不敢视事,吓得孙丕扬将清丈外包给士绅。
都已经到这个地步了,皇帝为什么还不收敛,不收手!
竟然敢起了南巡的心思,不怕水土不服么!?
这也就罢了。
大不了继续广泛串联,再对峙一场就是了。
谁知道这万历南下,是自家侄子亲手促成的!
这下别说串联了,连带着太仓张家积攒多年的名望全毁了!
名门世交闭门不见,乡绅豪右辱骂不断。
士林儒生质问的信函,几乎将张家的门房给淹了!
张意到现在都分不清,自己侄子那封请皇帝南巡的奏疏,到底只是跟随大流的政治投机,还是崽卖爷田,博取上位!?
啪!
一声拍桌的声响,吓得两个弟弟一抖。
张情手掌印在桌案上,似乎下了想通了什么,面无表情。
作为大兄,无论如何,这时候得做决断了!
他看向张性,斩钉截铁道:“理之,你速去将府下的十七家报社处置了。”
突如其来的吩咐,张性险些没回过神来。
什么处置了!?
十七家报社?那可是坊间根基所在!
别看他们兄弟三人,文名鼎盛。
不但与王世贞、归有光、汪道昆等人频繁文章来往,引为同道,甚至在《娄东诗钞》刊行十余年后,终于有了学派的架子,拜师求学者门庭若市,士林声望名震江南。
但真论积累。
以报纸传播的文名,一年抵得上之前十年!
经营到如今这个地步,不知道花了多少价钱!孙辈成为士林袖领,一呼百应的资粮,可是尽在其中!
竟然说弃就弃!?
他有些犹豫地确认道:“大兄,辅之只是上了一道奏疏,还不到这个地步吧?”
张情丝毫不留转圜的余地,皱头皱起,沉声呵斥道:“什么基业不是靠人打拼出来的?不要多言,务必撇干净!”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长兄为父,作取舍的时候根本不需要解释什么。
见大兄这般果决,张性咬了咬牙,勉强应了下来。
张情顿了顿,目光扫过两名弟弟,最后落到张意身上:“道之,你即刻赶赴浙江!”
张意茫然地迎上大兄的目光。
让自己去浙江做甚,新党范应期的祖坟都掘了,大获全胜,还回去作甚?
心中紧迫,张情也没功夫卖关子,只见他身手按住张意的肩膀,解释道:“为兄近年精研儒门学问,实在分身乏术,家里都只能托你亲力亲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