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百六十七章 朕就再多活两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百六十七章 朕就再多活两年 (第2/3页)

有来处理朝政。

    这似乎是在考验太子,身为太子需要有处理朝政的能力,毕竟太子监国……这是李唐的传统。

    朝议是决定朝政与政令下达的一个过程,正常来说要办一件事,大家是需要讨论的。

    “其实是陛下很少会安排朝议,多数时候朝中各部配合陛下。”

    於菟蹙眉道:“也就是说父皇多数时候是自己做决策的?”

    上官仪颔首,笑容上带着骄傲。

    似乎是在说,当今陛下是如此地英明,能够直接安排政令,直接下达政令。

    这完全是取决于个人能力上的事,於菟自认是没有这等本事。

    眼看众人还在议论又没有结果,上官仪又给了太子一个放心的眼神。

    翌日,早朝之后。

    太子很勤奋,可他上官仪不能不懂事。

    今天的早晨,正值寒冬,地面上结着一层薄冰,上官仪早早就来到了陛下的住处。

    李承乾披着大氅,见到站在寒风中的上官仪。

    明明天气很冷,上官仪正冻得打哆嗦,还保持着一个姿势有半刻时辰了。

    李承乾走上前,询问道:“怎么了?”

    上官仪在陛下身后跟着,落后了两步,回道:“近来在朝议上遇到了一些事,朝中各部各自有各自的想法。”

    “什么问题?”

    “说是辽东与河北田亩归属的问题。”

    李承乾道:“具体到户,不是很简单吗?”

    上官仪上前一步,低声道:“可地方送来文书,说是地方多了许多外人,还有田亩有好坏,不好均分。”

    李承乾面带不悦,继续走着道:“这不是地方官吏的问题吗?怎么拿到朝堂来说了。”

    上官仪有些惭愧地低下头,又道:“闹大了,各地有人打起来了,地方实在是不敢管,送来朝中了。”

    因十年前在司农寺的主持下,河北与辽东进行过一次大开荒。

    现在的大唐,土地关系实际意义上是有改变的,不论是关中还是洛阳,都增强了各县各村对田地的使用权,并且在关中与洛阳取得了尤为明显的成效。

    有道是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那么耕者有其田,这句话在土地兼并的封建背景下,却是这么地刺耳。

    在这个世道还能怎么办呢?

    既要改变生产关系,还要改变土地关系,改变人们的观念。

    再回想当年商鞅说过的话,变法图强,决心图强改革,才能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几千年来,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都已尝试过了,如商鞅这样的人,敢于向既得利益者宣战,向陈旧迂腐的制度挑战。

    大唐没有商鞅,但李承乾觉得大唐早晚也会有像商鞅那样的人。

    哪怕现在没有,过些年自己多培养几个,帮助大唐有。

    李承乾道:“子民是大唐的根基,没有人的土地一文不值。”

    上官仪作揖行礼。

    “对天下子民来说,田地可以无偿使用,无限期使用,这是大唐赋予他们的权力,任何人不得占用,吞并,兼并。”

    “田地归公,归县归朝堂,归大唐所有,至于土地上的种出来的粮食,都是他们自己的,让他们不要纠结田地的问题了,越纠结越糊涂,思维要跳出来多看看其他方向。”

    “其一土地上没有人,那么土地就会一文不值,这是生产的首要前提。”

    上官仪行礼道:“臣领命。”

    “其二,任何人不得私自占有田地,各乡县只有土地的耕种权力,没有土地占有的名分,一切田亩都归大唐所有,各县只有分配生产之权,没有划田之权。”

    “其三,各县乡民只有生产权力,种出来的粮食归他们所有,没有粮食的土地亦一文不值,生产到户,以一户为耕种人进行划分。”

    “其四,往后只要大唐社稷还在,任何人可以无偿在已有的田地上耕种,并且这个无偿耕种的期限是无期限,代代相传。”

    “其五,大唐不再收取任何以户籍人口为一户的田赋,而是只收取粮食交易买卖的市税,自耕者无须缴任何田税。”

    “其六,生产田地的范围以户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