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第三章法官生涯(三十一) (第2/3页)
分享他人的快乐。以无私之心,传承成功之经验。以感恩之心,感激拥有的一切。
1、少年犯的乞求信
黄欣的到来给白雪梅和陈静、耿红和黄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快乐,四个人都围绕着她转。孩子是情感的纽带和桥梁,是婚姻的维系和承传,是责任和义务。昔日的欢欣更加浓烈,流淌的爱在升华中清扬着芳菲。
“老公,我想利用假期到看守所看看少年犯。”耿红用手轻轻抚摸着女儿的小手。
“你还是到医院检查一下再说吧。”
“没事。”耿红依偎在丈夫怀中。
“我陪你去。”夫妻间的情感尤如“温火炖豆腐”越来越细腻、贴烫。
“我们的小宝贝谁来照顾?”白雪梅搂着外孙。
“叫姥姥。”
“妈,你费心了。”黄为民望着欢天喜地的岳母。
“博士,你妻子恢复的不错。”黄为民欣喜若狂。
“老公,还有四、五月才能同房。”
“没事,你五年都能等待,几个月算得了什么?”耿红拉着丈夫的手来到看守所。
看守所内干净、整洁,森严地高墙将一批批犯罪嫌疑人关押在这里反省,配合公安、检察、法院的侦察和审讯。
朱斌、汉族,14岁、初中一年级学生,父母离婚,跟随奶奶一起生活。母爱和父爱让她停留在爱的思索中,少年犯罪的原因和构成多来自于家庭不幸,爱的缺失。
“管教,我想见见朱斌。”
“好,我去带他。”一位脸色苍白、瘦小的男孩被带到预审室。
“审判长,这就是犯罪嫌疑人朱斌。”宽大的囚衣,一双单鞋让耿红顿感心酸。
“朱斌,你知道犯了什么罪吗?”
“阿姨。”他嚎啕大哭起来。
“不知道。”哭泣声划破长空,爱的缺失导致年幼的他失掉了自由,失去了学习、生活的机会,福利和权力如何用法律来保护,匡扶一颗幼小的心灵。
“审判长,我、我不要坐牢。”朱斌跪拜在地上。对不良少年的教育与拯救,审判本身也被认为是一种更为广泛意义上的教育手段或方式,如何让他或她吸取教训、重新做人才是关键问题。
“老婆,你怎么了,愁眉苦脸的?”
“一个14岁的小孩怎么懂得绑架?”黄为民深知妻子又进入了角色。
“少年犯罪是教育的缺失,是社会不可推缷的责任!”改革开放后,留守儿童的教育国家采取了措施,也只是杯水车薪。法律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的丰碑,必须得到公民的认可或者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
“触犯了《刑法》就要接受法律的惩罚,这是每个具有法律承担人不可回避的事情,你不能因为犯罪嫌疑人的年龄、身份情感用事。”
“老公,法律最终的目标是规范社会行为,维护正常的秩序,给最广大群众营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让他们稳定、健康的生活。”
“谁说不是,一个14岁的小孩子犯了这么罪孽深重的罪名,十年、二十年,他们(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