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四章 亲恩多妖娆 (第2/3页)
会同城北使团大营先发人员,一同离城北归,离京人员共三百二十七人,其中职司十一人登录在案。
据查探消息,在两邦和议诏书签署期间,使团人员会分批离京,北归之行颇为紧凑。
前日凌晨入使团大营的信使,确定是土蛮部特使,所携书信内容无法窥探,但必定为安达汗秘谕。
残蒙使团旦夕之间,改变初衷,认同朝廷互贸数额,便是因此信之缘。
另外,凤藻宫昨晚传出消息,赵王妃热丧已过,皇后为赵王选妃补候,消息开始传开。
皇后还定下遴选之资:世家大族,书香官宦,祖先殷德,名声清正,子嗣繁盛。
不为京官,不为武勋,正房嫡出,体态康建,貌端德淑,父母恭正,名彰乡邻。
嘉昭帝听了默默不语,目光闪烁,不为京官,不为武勋,是将外戚之患,消减到最低,还只是欲示于人……
皇后终究对自己儿子期望极高,谋划长远……
说道:“皇后处事稳妥,颇知其中轻重,赵王妃未留下子嗣,也怪不得皇后着急。”
此时,六品值守袁竞入殿,说道:“启禀圣上,大学士王世伦、兵部尚书顾延魁、威远伯贾琮殿外候召。”
嘉昭帝沉声说道:“宣他们觐见。”
暖阁门口人影晃动,嘉昭帝看到三名臣子入阁,王士伦气度沉稳,已染风霜,顾延魁举止矍铄,微显老迈。
贾琮官职辈分最低,紧跟在两人身后,虽举止恭敬儒雅,却难掩器宇轩昂,英姿勃发,并没被遮蔽去光彩。
王士伦说道:“启禀圣上,朝廷与残蒙议和诏书,已草拟定案,臣等已多番斟酌修正无误。
其实所涉互市物资数额,前番已向圣上禀奏,可昭天朝教化之恩,可抑塞外虎狼之念。
互市物资所涉钱粮,已经过户部四科核算校验无误,诏书草案请圣上预览。”
郭霖接过王士伦上呈诏书,转献到御前,嘉昭帝展开诏书仔细浏览,不时询问一二。
王士伦和顾延魁各自谨慎应答,等到草诏被君臣梳理一遍,做了几处细微修改,直至最终无误。
贾琮只是静立一旁,倾听三人揣摩讨论诏书。
嘉昭帝让郭琳交内阁笔侍誊抄用印,作为两邦和议立约凭证,三日后昭告天下。
……
等两邦议和诏书落定,嘉昭帝看了眼默不作声的贾琮,问道:“贾卿,与鄂尔多斯部边贸之事,进展如何。”
贾琮回道:“启禀圣上,今日诺言台吉已收到吉瀼可汗回信,盛赞双方边贸之事,让诺颜台吉全权决断。
臣上次所奏河套边贸细则,已与诺颜台吉数次印证磋商,对方并无异议。
细则为双方边贸规程,双方共同遵约,不做明文昭告,已由王大人、顾大人审阅认同,请圣上御览。”
这份边贸细则比起两邦议和诏书,主旨相似,内容却简练许多,更接近于具体边贸实操。
涉及的双方边贸物资,先期为酌量互换,双方履约稳定,进行逐项增减调整。
两邦和议诏书签订,鄂尔多斯部能分润到部分互市物资。
但三大部落中土蛮部势力强大,物资瓜分必定占尽先机,鄂尔多斯部所得物资,必定捉襟见肘。
河套边关私贸,让鄂尔多斯部得到额外物资,使得其能自主休养生息,摆脱土蛮部的钳制把控。
大周不仅能从河套获得战马等匮乏之物,还能在蒙古三大万户部落,形成分化牵制之力,提高九边局势掌控。
当然这一目的达成,并不是短时间内可实现,需要与鄂尔多斯部绥靖加深,才能最终如愿。
不管是吉瀼可汗,还是诺颜台吉,都是草原上卓绝人物,对大周君臣的意图,自然心知肚明。
这本来就是天日之下的阳谋,双方各取所需的治政利益交换。
嘉昭帝看过细则,并无异议,让贾琮依此尽快办理,兵部秘昭宁夏镇协同。
贾琮说道:“圣上,此次两邦和议,形势陡转,眼下残蒙使团已分批北归,去心急促,令人疑虑。
前番残蒙使团突将互市数额提高四成,使得两邦和议寸步不前,其中搁置一月时间。
昨日又突然改弦易辙,接受原先朝廷所定数额,前倨后恭,犹如儿戏,令人生疑。
倒像是他们突然提升互市要求,并不为争取其利,而是为了虚耗拖延时间。
如果被臣不幸言中,但凡拖延时间之法,背后定有掩饰之事。
只是臣心中揣摩许久,一时也毫无头绪,臣虽有疑虑,但并无实证。
今日臣与诺颜台吉见面,他言八日之前,蒙古三部大营存粮不足一月,大营后撤十里,安达汗已生退兵之心。
两邦议和磋商落地,残蒙大营就势退兵,表面看似合情合理。
只是安达汗乃草原枭雄,野心勃勃,狡诈多谋,南下野望,蓄意已久。
虽他貌似显露退意,但历来兵不厌诈,朝廷不可因两邦议和落定,而生侥幸松懈之心。
九边宣大一线,还需加强戒备,枕戈待旦,观其异动,不与残蒙可乘之机!”
……
一旁王士伦听了贾琮之言,眼睛微微一亮,他是文勋之臣,虽对兵事不太娴熟,但是学养深厚,见多识广。
他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