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古代阵法简介 (第2/3页)
解阵法,戚继光还自创的“鸳鸯阵”和“三才阵”,在抗倭战争显现威力。
国的兵法重视谋略,阵法处在次要的位置,而在日本则受到相当的重视。这是因为,国的战争规模远比日本为大,在动辄以“良将千员,带甲十万”的战争,军队统帅主要进行战略和战役层的思考,战术还在其次,同时也因为尊崇儒术,重轻武,对阵法研究不够重视;而
日本的战争多在千人级,军队统帅也是战术指挥员,不能不精研阵法,日本自镰仓以来一直是武家政权,阵法在历次战争经受磨练,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日本的阵法起源于国。天平宝字四年(760年)十一月十日,授刀舍人春日部三关、卫舍人土师宿祢关成等人与太宰府的大?r吉备真备等将在军演练“武侯八阵”和孙的“地”,以后自源平合战始,在实战普遍地使用。“武侯八阵”经过历次战争的洗礼,结合日本的实际,发展成为鱼鳞、锋矢、鹤翼、偃月、方圆、雁行、长蛇、衡轭,编成这八阵的是日本战国名将武田信玄,因此又称“武田八阵”。下面作简单的介绍:
鱼鳞阵:大将位于阵形后,主要兵力在央集结,分作若干鱼鳞状的小方阵,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属于进攻阵形。战术思想:“央突破”。集兵力对敌阵央发起猛攻,已方优势时使用,阵形的弱点在于尾侧。
锋矢阵:大将位于阵形后,主要兵力在央集结,前锋张开呈箭头形状,也是属于进攻阵形。战术思想:“央突破”。锋矢阵的防御性较鱼鳞阵为好,前锋张开的“箭头”可以抵御来自敌军两翼的压力,但进攻性稍差,阵形的弱点仍在尾侧。
鹤翼阵:大将位于阵形后,以重兵围护,左右张开如鹤的双翅,是一种攻守兼备的阵形。战术思想:左右包抄。鹤翼阵要求大将应有较高的战术指挥能力,两翼张合自如,既可用于抄袭敌军两侧,又可合力夹击突入阵型部之敌,大将本阵防卫应严,防止被敌突破;两翼应当机动灵活,密切协同,攻击猛烈,否则就不能达到目的。
偃月阵:全军呈弧形配置,形如弯月,是一种非对称的阵形,大将本阵通常位于月牙内凹的底部。作战时注重攻击侧翼,以厚实的月轮抵挡敌军,月牙内凹处看似薄弱,却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