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古代名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古代名剑 (第2/3页)

、纯钧、胜邪;其小者有鱼肠、世阙。湛泸宝剑因通体“湛湛然黑色也”(宋·沈括《梦溪笔谈·器用》)而得名。一作“冗卢”。

    磐郢:古代名剑。《吴越春秋》:“吴王得越所献宝剑三枚。一曰鱼肠,二曰磐郢,三曰湛泸。”一作“豪曹”。

    毫曹:古代名剑。《吴越春秋》:“(越)王以毫曹示薛烛,烛曰:‘夫宝剑五色并见,毫曹暗无光,殒其光芒,其神亡矣’。”

    鱼肠:春秋时期越国冶师欧冶所铸五大剑之一。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宝剑》:“阖闾以鱼肠之剑刺吴王僚。”参见“湛卢”条。

    蟠钢剑:“鱼肠”剑之别名。宋·沈括《梦溪笔谈》:“鱼肠即蟠钢剑也。”亦称松纹剑。参见“鱼肠”条。

    松纹:古代名剑“鱼肠”之别称。《梦溪笔谈》:“鱼肠,即今蟠钢剑也。又谓之松经纬度。”

    巨阙: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人欧冶所铸。《荀·性恶》:“阖闾之干将、莫邪、巨阙、辟闾,皆古之良剑也。”或直称“阙”《艺类聚》:“桓公之慈、太公之阙、立王之琢,……皆古良剑也。”参见“湛卢”。

    巨阙:春秋时期越国冶师欧冶所铸五大名剑之一。《荀·性恶》:“阖闾之干将、莫邪、巨阙、辟闾,皆古之良剑也。”

    辟闾:古代名剑。《旬·性恶》:“恒公阖闾之干将、莫邪、钜阙、辟闾,此皆古之良剑也。”

    纯钩: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人欧冶所铸。《越绝书·外传记宝剑》:“越王勾践有宝剑五,闻于天下。客有能相剑者名薛烛,王召而问之,(客曰)……扬其华,(揪)如芙蓉始出,观其(纹)(花纹〉,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塘,观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此所谓纯钩耶。”参见“湛卢”。

    纯钧:春秋时期越国冶师欧冶所铸五大名剑之一。《选·吴都赋》:“吴钩越戟,纯钧湛卢。”唐·刘良注:“纯钧、湛卢,二剑名也。”也称“纯钩”。

    纯钩:古代宝剑。“纯钧”之异名。《淮南·修务》:“夫纯钩,鱼肠之始下型,击则不能断,刺则不能入,及加之砥砺,摩其锋鄂,则水断龙舟,陆团犀甲。”参阅“纯钧”条

    淳钧剑:古代名剑。相传为欧冶所炼。《淮南》:“山崩而落洛之水涸,欧治而淳钧之剑成。”亦名纯钧剑。

    燕支:古代名剑。《广雅·释器》:“断蛇、鱼肠、纯钩、燕支、蔡愉、属镂、干胜、墨阳,并称名剑。”

    蔡愉:古代名剑。参见“干胜”条。

    画影剑:传说古代部族首领颛顼所用的宝剑。《名剑记》曰:“颛顼高阳氏有画影剑、空剑。若四方有兵,此剑飞赴,指其方则克,未用时在匣,常如龙虎啸吟。”

    腾空剑:传说古代部族道领颛顼所用的宝剑。《名剑记》曰:“瑞顼高阳氏有画影剑、腾空剑。”参见“画影剑”条。

    轩辕剑:古代名剑。《名剑记》:“轩辕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之古字题名。”

    启剑:古代名剑。相传为夏禹之了启在位时所铸。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夏禹帝启在位十年,对庚戌八年铸一铜剑,长三尺寸,后藏之秦塑山,腹上刻二十八宿,有背面。面为星辰,背记山月日月。”

    夹剑:古代名剑。传说殷帝孔甲在位时所铸。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年岁次甲辰,采牛首山铁,铸一剑,铭名曰‘夹’,古篆书,长四尺一雨。

    太康剑:古代名剑。以此剑造于殷帝太康在位时,故名。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启太康在位二十年,岁在三月辛卯春,铸一铜剑,上有八方面,长三尺三寸头,头方。”

    定光:古代剑名。传说殷帝太甲在位时所铸。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殷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岁次甲铸一剑,长二尺,曰‘定光’,古篆书。”

    含光:古代名剑。春秋时卫人孔周藏有殷代留下来的三把宝剑:含光、承影、宵练。《列·汤问》:“孔周曰:‘吾有三剑,惟所择。一曰含光,视不可见,运之不知其所触,泯然无际,经物而物不觉。’”

    承影:古代名剑:为春秋时卫人孔周所藏。《列·汤问》:“孔周曰:‘吾有三剑,惟所择。……二曰承影,味爽之交,日夕昏有之际,北面察之,淡炎焉若有物存,莫有其状。其触物也,窃然有声,经物而物不见’。”《苑英华·唐并州都督鄂国公尉迟恭碑铭》:“蛟分承影,雁落忘归。”

    宵练:古代名剑。为春秋时期卫人孔周所藏。《列·汤问》:“孔周曰:‘吾有三剑;惟所择……三曰宵练,方昼则见影不见光,方夜则见方而不见形。其触物也,骜然而过,随过随合,觉疾而不血刃焉’”。一作“霄练”。

    夏禹剑:古代名剑。传说为夏朝大禹时所铸。《名剑录》:“夏禹铸一剑,藏会稽山,腹上刻二十八宿,有背面,为日月星辰,背记山川。”

    铜剑:古代剑名。以铜铸成。《刀剑录》:“夏君在位,以庚茂八铸一铜剑。

    锟戎:古代名剑。《列·汤问》:“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锟之剑,……切玉如泥。亦作昆吾。”注:“昆吾,龙剑也。”

    轻吕:古代名剑。《逸周书·克殷》:“武王答拜。先入,适王所,乃施射之,三发而后下车,而击之以轻吕,斩之以典钺。”

    镇岳尚方剑:古代名剑。相传为西周时期昭王瑕在位时所铸的宝剑。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昭王瑕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岁次壬午,铸五剑,名五岳,铭曰:‘镇岳尚书’,古篆书,长五尺。”

    掩日:春秋时越王勾践所督铸的八把长剑之一。

    转魄: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所督铸的八把长剑之三。

    悬翦:春秋时越王勾践所督造的八把长剑之四。

    惊鲵:春秋时越王勾践所督铸的八把长剑之五。

    灭魂: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所督铸的八把长剑之。

    却邪:春秋时期越王勾战所督铸的八把长剑之七。参见“八剑”条。

    真刚: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所督铸的八把长剑之八。

    光剑:古代名剑。春秋时吴王夫差所用之物,长约一尺五寸,茎为圆柱形,有两道箍棱。剑身有两行阴刻篆字,铭“攻玉王光自(乍)用剑以战茂人。”为安徽省南陵县出土物。

    吴王剑:古代名剑。《项奎虎丘山诗》:“当时吴王剑,砺光裂岩幽。”

    吴王夫差剑:古剑名。为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夫差所用。河南辉县出土物。剑通体长米,剑身宽厘米。剑身上有阴刻篆字铭:“攻吾王夫差自作其之用。”

    吴王光剑:古剑名。为春秋时期吴国君至光所用。安徽南陵县出土物。剑通体长50厘米,茎为圆柱形,有二道环棱形箍。剑身有脊,近腊处有两行阴刻篆字铭:“攻吾王光自乍(作),用剑以战戍人。”

    吴越剑:古代名剑。《周礼·冬官》:“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越之剑,迁手其他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永用剑:古代名剑。《拳剑指南》:“永用剑是铜质铸,为古吴季之逞之佩剑。……此剑式样颇小,度为古代佩持之手剑。”此刻全长一尺五寸分,重为一斤两,剑柄较短。

    伍胥剑:春秋时吴国大夫伍胥所带宝剑。清·俞越《茶香室三钞·伍胥剑》:“伍剑,在澹台潮,长五尺许,有伍胥,时浮水面,人取之必病,弃之好安。”

    必卢剑:古代名剑。《吴越春秋》:“越王赐种属卢之剑。”一作“属镂”。参见“属镂”条。

    属镂:古代名剑。《左传·鲁哀公十一年》载有:“吴王夫差赐伍胥属镂自刎越春秋》作“属卢”;《广雅·释器》作“属鹿”;扬雄《太玄赋》作“属娄”;《荀·成相》作“独鹿”。参见“干胜”条

    独鹿:古代剑名。《荀·成相》:“恐为胥身离凶,进谏不听,刭而独鹿弃之江。”《注》:“独鹿与属镂同”。“属镂”系吴王夫差赐伍胥剑名。

    越王勾践剑:古剑名。为春秋越国君主勾践所用。湖北江陵县望北一号墓出土。剑通体米,剑身宽4.6厘米,剑柄长8.4厘米。上有铭,曰:“越王鸠浅自作用剑。”鸠浅即勾践。

    越州勾剑:指春秋时越王朱勾之宝剑。湖北省荆门市陵岗发掘。

    ========

    剑类:

    三尺:剑的别称。因通体长三尺,故以之为剑的代称。《汉书·高帝纪》:“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唐·颜师古注:“三尺,剑也。”

    三尺剑:剑的泛称。唐·杜甫《重经绍陵》诗:“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

    七尺:古代长剑的代称。李益《再赴渭北使府留别诗》:“平戎七尺剑,封检一丸泥。”《北堂书钞》卷一百二十二:“长剑七尺。”

    利剑:名剑的泛称。《公羊传》鲁宣公年:“之剑,盖利剑也。”

    宝剑:剑的泛称。唐·韦应物《广陵行》:“归来视宝剑,功名岂一朝。”

    吴粤剑:泛指春秋时代所制名剑。《周礼·冬官》:“郑之刀,宋之斤,吴粤之剑,迁平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七星剑:古代名剑。剑身近柄处饰有北斗七星,故名。《吴越春秋》:“伍胥过,解剑与渔夫曰;“此剑有北斗七星,其值百金。”

    十字短剑:属双兵短器械。剑长两尺四寸有余,通体为铁制。剑身有脊。呈棱形,两边有,剑尖向上17厘米处,另有一字形剑尖横贯于剑身之,呈“十”字形。横突之剑,一侧略向下弯,另一侧向下弯曲而略向外折出,横剑有脊,两边锋利。剑柄呈扁平状,上覆半圆硬木,使握手处为圆形,剑柄末端有铁环可系彩绸,握手两侧有护手刃,在护手处略朝上翘。用时两手各执一把,十字剑兼有刺、勾、割的功能。

    干越之剑:指古代吴越所制之善剑。《庄·刻意》:“有干越之剑者,押而藏之,不敢用也,宝而至也。”

    上方宝剑:“尚方剑”的俗称。指皇帝的御用宝剑,可授于大臣,掌先斩后奏之权力。

    午鸳鸯剑:双剑的一种。剑长三尺,剑身为扁平状,下部宽一寸半,上部宽八寸,剑身两侧为向上倾斜的尖剑,浑体如锯条,二剑之剑尖形式不一,一为半圆环形,如月牙状,月牙尖向外;另一虽也为月牙状,但其部有一突出枪刺状枪头,剑把为扁平形,上扎布带,剑把上有圆盘铁护手,剑把一侧有月牙形护手,薄而锋利,剑把末有双棱状枪刺,此器四面有刃,甚是锋利。

    昆吾剑:古剑名。原称“锟”,亦作“琨”。属此剑。剑身原为一有刃,一侧无刃,前有尖锋。后来演变为前半身有锋有脊,两侧有刃;后半身无脊无刃,仅呈平板形状。其剑柄较长,可用两手握持。

    木剑:用木制作的剑。又名:“班剑”、“象剑”。晋代开始用于朝服佩带。《南史·陈始兴王叔陵传》:“及仓卒之际,之命左右取剑。左右不悟,乃取朝服所佩木剑以进。”

    玉头剑:剑首用玉装饰之剑。参见“玉具剑”条。

    玉具剑:剑首和剑柄部分用玉制成的剑。《汉书·匈奴传》:“赐冠带衣裳……玉具剑。”唐·颜师古注:“孟康曰‘标首镡卫尽用玉为之也。’镡,剑口旁横出者也;卫,剑鼻也。”

    夺命龙:五代时军称剑的专门隐语。据宋《清异录·武器·小逡巡》载:五代前蜀王建初起兵时,军刀用隐语称刀曰:“小逡巡”,剑曰“夺命龙。”

    杨家山铁剑:我国现存最早的铁剑。系湖南长沙杨家山春秋后期墓出土物。剑通体长米,剑宽米,剑脊厚0.7厘米。

    尚方斩马剑:“尚方”亦作“上方”。指皇帝赠予臣属的宝剑,为最高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