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1章 天翻地覆的变动 (第2/3页)
的镇藩调整成为现在镇藩,而是不出去拓殖的,就是勋臣,出去拓殖的,便是镇藩。
当然,在这个转换中,许多镇藩明面上的爵位是下降了的,不然还是太高了。
比如会津藩,他们是莫子布钦定的老镇藩最高爵位顺义王,但换成勋臣之后,就是会津伯。
全东洋最高的爵位,不过是原岛津氏的萨摩藩封了新原侯,一直在南京的原征夷大将军德川家治之子被加封为了江户郡公而已。
其余老镇藩中忠顺伯这种最低级爵位,甚至变成了辅国将军这种勋位。
而与封爵体系一起调整的,还有政治格局,从五年前开始,莫子布就在北京顺天府呆的时间越来越多了。
因为目前大虞最大的问题,不是什么寰球争霸,这方面没有多大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南北的差距,甚至文化上的差异,都在迅速的拉大。
此时的大虞是有整个南洋的,甚至瞻洲(大洋洲)都有了两百多万人。
这使得帝国的领土,被急剧拉长,哪怕只从外东北的伯力算,一条直线拉到瞻洲也有一万多公里了,实际走起来,恐怕要接近三万公里。
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南方占据了如此多财富的情况下,整个国家在各个方面猛烈地朝南方倾斜。
广州代替了原本南京的地位,南京直接成了北京,南洋变成了沃野千里的江南。
而包括整个中原在内的北方,地位跟以前的塞外差不多了,单从经济上来说,传统的南方跟北方,已经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了。
。。。。
北京顺天府,玉泉山,静明园。
五十八岁的皇帝莫子布穿着短裤和新式半臂(T恤衫),看起来跟四十岁的人差不多。
大虞朝的新式服装在莫子布的影响下,飞速跟后世雷同,在欧洲还没进化到这的时候,大虞抢先把这些东西给弄出来了。
以至于短发、短裤、T恤衫等东西,一致被西方人认为是东方赛里斯文明的创新。
不过莫子布能这么潇洒,前来议事的大臣们可不能这样,他们照样穿着宽袍大袖的夏装,在燥热的北京城中,汗水滴答而下。
特别是老臣丞相林乔荫,他基本跟莫子布同岁,实在有些吃不住炎热了。
“樾亭啊,你我君臣,还这么拘束干什么,穿上短衣短裤并不失礼,何苦为难身体。”莫子布笑呵呵的说道。
林乔荫拱了拱手,“陛下是君,真龙在世自然百无禁忌,老臣是陛下爪牙,岂能不尊礼法,行事无状。
且这些年,财帛动人心,百姓多逐利而忘义,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臣作为百官之首,更要注重礼仪,不然何以协助陛下教化天下人。”
此时的大虞,颇有几分后世改革开放初期的样子,生产力和财富以几何方式增长,将原本依托于农耕的道德体系冲的七零八落。
在这个全民一起向钱看的时代,只要能弄到钱,干出什么事来都不稀奇,坑蒙拐骗已经是家常便饭了,无数人对此忧心忡忡,认为这样下去将要国之不国。
莫子布笑笑也不说话,他倒不太担心这个,搞钱的时候你还想人心不浮动,那是不可能的,这玩意就跟发展一样,一定是先发展再治理。
目前看来国将不国的难题,到了相对富裕的时候,解决起来要轻松的多,完全没有现在逆潮流而上那么困难。
随即,莫皇帝拍了拍手,一群内侍和宫人于四周堆起冰块然后用大蒲扇扇动,还有人提着冰水,不断从凉亭上方倾泻而下。
一时间冰雾纷飞,冰水潺潺,比起后世的空调,也不遑多让了。
“陛下,南洋日南、泰平二省请建的钢铁厂与水泥厂的奏章,臣已经全部驳回,已经请开的三处煤铁矿,也已经停工。”
气温降下来了,以林乔荫为首的各部大臣就开始了奏报。
莫子布解决南北差异扩大化的手段很简单,那就是直接把南洋定位为原材料的来源地和工业品的倾销地,不让南洋发展太多的工业,把这部分的工业能力,全部迁往北方。
同时,还要限制南方,特别是江南地区的重工业能力,这些也全部放在北方,以求达成南北方在经济上差距没有大到如同两个世界的可怕差异。
“本就该如此,这钢铁厂、水泥厂内如此炎热,南洋就算平日里也能热死人了,办什么这厂那厂的。
要办就来洛阳,太原、沈阳、烟台和天津卫、金州卫,愿意去北贺洲的,朕还要额外嘉奖他们。”
莫子布倒也不是乱说,南洋这鬼天气,别说这个时候了,就是在后世有空调了,也不适合大搞重工业。
现在南洋不断上马重工业,实际上是因为珠三角的重工业竞争太激烈,缺少地方建厂房导致的外溢。
因为珠三角的民间遍布地方土豪,这些土豪中很多人是能勉强算元从功臣的。
你办水泥厂、钢铁厂排出的废水、废气把他们上好水田给污染了,这些人是敢一个姓几百上千人来堵工厂大门的。
于是,很多人就盘算着,把工厂迁到南洋,哪怕铁矿石从广南下龙湾和海南的石碌运过去,也划得来。
但莫子布哪会让他们如愿,他妈的重工业都搞到南洋去了,中原大地怎么办。
“朕已经命复兴公司带头,将各工厂往北方沿海迁移了,烟台与天津卫,朕看就很不错,值得投资。”
与历史上的皇帝不一样,莫子布手里捏着复兴公司,他可以不动用行政的力量,就能在产业上形成引导。
只是这次,为了保险一点,莫子布又让大侄子莫公柄近前来。
“阿柄,你下去召集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