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1章 陈群 (第2/3页)
书侍御史,后又转任丞相府参军。曹魏政权建立后,陈群被任命为御史中丞。”
“曹操和大臣讨论是否要恢复肉刑,大家意见不一,曹操咨询陈群的意见。”
“陈群表示,汉朝废除肉刑而改为刑杖击打,本意是出于仁慈之心,但反而使犯人死得更多。”
“名义上减轻刑罚,老百姓就容易犯罪;实际上加重刑罚,老百姓就容易受到伤害。”
“《尚书》和《周易》这样的古代经典都主张肉刑,按照汉朝法律必须处决的罪大恶极者,不能施给仁慈。”
“但是对于其他刚刚够判死刑、可杀可不杀的犯人,就可以用肉刑代替。”
“当时钟繇和陈群的意见相同,但王朗和参与讨论的大臣都认为肉刑不可施行。”
李白:陈群,出身于颍川(今河南禹州市)著名望族,陈氏。
陈氏一脉从陈群的祖父开始发迹,期间出现了许多著名人物,父亲、叔父以及宗族中的许多叔伯,都是当时的名士。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之下,陈群自然饱读诗书。尤为难得的是,他本人还勤奋好学,聪慧过人,小小年纪就被家族中的宗父认定为“必定兴旺吾宗之人”。
成年后的陈群并没有急于施展抱负,毕竟当时时局混乱,他一定要选择一位明主。其实说白了,也就是在刘备和曹操中间做一个选择。
当时的刘备集团虽然没有形成气候,但陈群对刘备的为人是早有耳闻,此外刘备是皇族后裔,跟随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算是名正言顺。
不过曹操也不是等闲之辈,短短的几年里就已经有了可以和袁术抗衡的实力,若没有过人的聪慧和理智的思维,怎能做到?
就在陈群举棋不定之际,刘备在陶谦的表举下,成为了豫州刺史,相当于管理整个河南地区,包括陈群所在的颍川。
刘备都来到家门口了,陈群觉得这是上天的指引,既然如此还等什么,直接投奔去吧。
此时的刘备急需人材,他知道陈群以及陈氏一族在当地很有地位,自然十分欢迎。为了表达对陈群的重视,他直接任命其为豫州别驾。
刺史,本意是皇帝派遣到地方监察百官的使者,后来发展成为了一州之代表。
而别驾是刺史的佐官,相当于秘书,地位很高,外出时甚至可以单独乘坐一辆马车,因此被称之为“别驾”。
看到刘备如此重视自己,陈群觉得自己跟对了人,于是他发挥所长,经常为刘备出谋划策。
陈群的智谋和策略从当时来看,都具有前瞻性,对刘备的长期发展有很大的好处,不过代价就是要放弃一些眼前看得到的利益。
“曹操赞同钟繇和陈群两人的看法,但因为战争频繁,又顾及众人的议论,暂且将此事搁置下来。”
“后来陈群又转任侍中,兼任丞相府的东西曹掾。他在朝廷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抱成见,道义分明,不以歪门邪道对待人。”
“曹丕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对陈群十分敬重,以朋友之礼对待他。”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为魏王,提拔陈群担任尚书,封昌武亭侯。”
“陈群上书,提出和制定“九品中正制度”,即把人才分为九个品阶,然后授予官职。”
“曹丕称帝后,陈群升任尚书仆射,兼任侍中;不久升任尚书令,晋爵为颍乡侯。”
“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南征孙权,曹丕任命陈群兼任中领军;”
“不久曹丕率领大军撤回,又授予陈群节杖,让他负责指挥水军。”
“曹丕回到许昌,又任命陈群为镇军大将军,兼任中护军,录尚书事,随皇帝车驾一起同行,指挥各军。”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魏文帝曹丕病重,诏令陈群与曹休、曹真、司马懿共同辅政。”
“魏明帝曹叡继位,陈群晋爵为颍阴侯,增加封邑五百户,共有封邑一千三百户;并特许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