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程昱 (第3/3页)
廷的公正制服雄杰,是大略之举,扶持大义招揽英才,是大德之举。”
“有这些名义,韩暹、杨奉肯定不能从中作梗。如果不赶快当机立断,时间一久,怕其他的势力捷足先登,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
“曹操终于奉迎献帝迁都许昌(今河南许昌东)。曹操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程昱也封为尚书。”
“从此造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优势,并为其此后统一战争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爆发了:“官渡之战””
“此时袁绍大军正驻扎在黎阳准备南度黄河,这时鄄城之中只有程昱率领的七百余名将士守城,”
“曹操得知袁绍南度黄河的消息后,速派人通知程昱后,欲派兵两千增援鄄城。”
“程昱却不接受,并写信给曹操,袁绍拥兵十多万,自以为所向无敌,发现我这里守城士兵少“,一定对轻视于我,不会派人进攻。”
“如果您派兵增援,袁绍路过这里一定会攻打鄄城。”
“那时必然守城不利,损失我方的军事力量,曹操听从了程昱的建议,袁绍果然没有攻打鄄城。”
“建安十六年(212年)曹操出兵攻打韩遂,马超。命曹丕留守都城,次年田银,苏伯发起叛乱,”
“曹丕得知,立即派遣大将贾信前去镇压叛乱。很快平息了叛乱并俘虏了一千多人。”
“按照以往的旧法,应当全部诛杀,此时程昱却说道,以前之所以诛杀投降者,是因为局势动荡不得不杀,不足以震慑宵小,如今天下形势大定。”
“发生的叛乱也是在本国之中,因此这些俘虏不要轻易诛杀,即便要杀,也先问问曹公的意思。”
“此时其他大臣却说,军事方面我们可以自行决断,无需请奏曹公。至于程昱不言。”
“退朝以后,曹丕单独召见程昱。并问道刚才卿似乎还有话未说。”
“程昱说道,曹公说道可以自行决定是指面临危急时刻,需要快速决策的时候才可以实行的。”
“如今叛贼已经剿灭。此事已经不算紧急事件。因此臣才希望将军不要过于主张。”
“曹丕听后明白其中道理,即刻派人修书送往曹操,曹公看完以后,果然下令不在诛杀哪些降者。”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程昱为卫尉进封安乡侯,增邑三百户,前后共计八百户。”
“封幼子程延及孙程晓为列侯。当准备封其为为三公时,程昱不幸去世。”
“曹丕为之流泪,追赠程昱为车骑将军,谥肃侯,子程武嗣。”
苏轼:情况最糟糕的是范县。县令靳允的母亲、老婆孩子等一众家人被吕布抓去了,天理人情,他是最可能投降的。
程昱劝他说,这时候不能顺心而为,不能被扰乱了心神。
当今天下大乱,英雄并起,必定有克定祸乱、安定天下之人,聪明人要选择这样的明主去跟随;跟对了人则得昌运,跟错了人则会败亡。
吕布匹夫之勇,绝对不是安定天下的人,谁是?曹操谋略不世出,天之所授,他是。
背弃忠义去投降吕布,可能最终你和家人都没有好下场,仔细考虑考虑是也不是。
靳允最终被说服,泪流满面,表示效忠曹操。
虽说忠孝不能两全,但使人背人伦之情,何其难也。
程昱说服靳允的逻辑,看似让他做选择,实际上是让他没得选择。
因为靳允面临的可能是忠孝不能两全,也可能是忠孝都不能全;两相利害取其轻,靳允知道轻重。
高明的谋士说客,无不深悉人性,知道艰难抉择时,动之以情不如晓之以理,晓之以理不如晓以利害。
徐众援引刘邦放归王陵、刘备放归徐庶等例,以为曹操当放行靳允,以全人孝道。
愚意以为,此一时此一时也。徐众所举之人,去不过伤及毛发,至多伤皮肉而已,靳允若去,那可是亡曹操身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