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52章 王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652章 王朗 (第2/3页)

曹氏一族篡汉立下诸多功劳,成为曹魏开国的最大功臣之一,并官居朝中司徒。

    不过,王朗在大众心目中最津津乐道的事迹,还是在于他与诸葛亮之间的“骂战”。

    他不顾自己已经七十六岁高龄,随大都督曹真等人出征,兵至祁山,并在阵前与诸葛亮挑起舌战……

    然而,貌似德高望重的王朗,却在言辞上完全怼不过诸葛亮,不但被后者的唇枪所刺得体无完肤,还搞得自己急火攻心,气血翻涌。

    盛怒之下居然连马都骑不稳,当场摔落地上,即刻“阵亡”。由此留下了“武乡侯骂死王朗”的精彩典故……

    就这样,王朗在大多数人心目中,都留下了一个“老而无用”的负面印象。

    感觉他是空居高位,却无才学,就连骂人都骂不过,自己反而被怼得哑口无言。

    尤其是在诸葛亮正面高大的伟岸形象笼罩下,他简直就是一老朽蝼蚁,只能是口吐献血,被骂到坠马气亡的下场

    真实历史上的王朗,是否也是这样一幅恬不知耻,被活活骂死的形象?

    其实,关于“诸葛阵前骂死王朗”的故事,完全是罗贯中在中虚构的桥段。

    在真实的史料记载上,根本没有记录过王朗随军出征,并且与诸葛亮阵前舌战的过程。

    甚至无法证明他二人在有生之年,到底有没有会过面……

    至于王朗本人,史书记载上的他不仅才智过人,严谨慷慨;

    而且常年恭俭节约,体恤百姓,注重民生,政绩斐然,可谓是当世之名臣

    不仅如此,他的后代子孙也纷纷入仕,官运亨通,可谓是家族兴旺。

    所以说,历史上真实王朗王司徒,绝不是那个在中被骂死的丑角。

    由此可以看得出,王朗在陈寿笔下的分量,是肯定不低的。

    如此浓墨重彩的文字记载也能从侧面证明,王朗这个人物在三国时代的地位。

    在这篇传记中,首先记载了王朗的籍贯和表字。

    他出生于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本名王严,字景兴。

    他早年师从当朝太尉杨赐,并学富五车,通晓经籍,很快就当上“郎中”的官职,从此开始了自己的仕途。

    在太尉杨赐去世的时候,王朗也本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儒家教训,辞去官职为前者服丧,其间还放弃了被举为孝廉,并且升官进爵的机会。

    “因为路途遥远被阻隔,数年才抵达王都。他被拜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国初建,王朗以军祭酒兼领魏郡太守,升任少府、奉常、大理。”

    “他治理事务十分宽容,在控罪有疑点时都会从轻判处。”

    “后来魏文帝曹丕继位,王朗被封为御史大夫,封爵安陵亭侯。”

    “他上书曹丕请求减轻刑罚,让百姓休养生息,实施仁政救济弱小,国家必定会越来越强大。”

    “曹丕登基称帝后,改王朗为司空,进封乐平乡侯。”

    “当时曹丕喜欢出门游猎,经常到了黄昏时分才回宫。”

    “王朗便上疏劝谏,这样的行为对于万乘之尊来说不够谨慎,曹丕听从他的劝谏,不再很晚回宫。”

    “建安末年时,吴国执政者孙权派使者向朝廷称藩国,与蜀国刘备交战。”

    “汉献帝下诏商议,是否要与吴国一起攻打蜀国。”

    “王朗认为,天子的军队十分重要,不应该轻举妄动。”

    “如果孙权与蜀军僵持不下,势均力敌,才应该乘机发兵,选稳重老成的将领去对准敌军的要害,谋后而动。”

    “现在孙权的军队还没有行动,他们不应该出兵。汉献帝采纳了他的计策。”

    “黄初年间(220年-226年),曾有鹈鹕聚集在灵芝池。曹丕下诏让大臣们推举有品行的君子,王朗举荐光禄大夫杨彪,并称自己患病,要将职位让给杨彪。”

    “曹丕为杨彪另外安排了职位,仅次于三公之后,并下诏给王朗,他向王朗求贤才,没有得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