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七章 晓以大义 (第2/3页)
联系。李涛是孙立人的老部下,以前和廖耀湘也见过面,听到自己的老上司要过来,哪还敢怠慢?赶紧做好了迎接准备,并且电告集团军总司令钟鼎城。
此刻的钟鼎城正在巢湖边上召开水军会议,准备开始“神鹰”的海军陆战队之路,接到自己参谋长的电报,忽然想起陈际帆的野心来。当时老钟就提出了自己的担忧,说这些部队可不比那些不受老蒋待见的杂牌,咱们能让他们背叛蒋校长?
陈际帆当时就反驳,什么背叛?多难听,咱们这是给这些没事可干的家伙找点事做,跟着老子去东北打鬼子。别的部队嘛,我还真没有那个信心,但这几支部队我指挥过,咱也算是老长官了,好开口。再说了他们不去东北干什么?留下了打共产党?老蒋的精锐如果不在,我看他拿什么打内战。
钟鼎城觉得把握不大,不过可以试试,反正也没什么风险。为了配合陈际帆,他干脆先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到芜湖第二集团军司令部,替换参谋长李涛陪同他们过江去。
陈际帆已经发出了邀请,但此刻他正躲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冥思苦想,这一下子拉走老蒋三个军,这是要打内战的。
所以这三个军不能改变番号,名义上还是隶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只是在行动上听他指挥,后勤上由“神鹰”解决,反正现在“神鹰”在徐州的战备仓库里还存着史迪威留下的美式装备。
这是陈际帆思考出来的底线,反正都是打鬼子,不一定要给人家安上一顶“神鹰”的帽子;反正老蒋的主力被抽走三个军,打内战的实力将会大大减弱。他也不敢趁“神鹰”主力不在的时候擅自开战。
陈际帆的如意算盘还是打得不错的,问题是老蒋现在会把自己的嫡系往东北那个火坑里扔吗?除非日本人跑了差不多。所以陈际帆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一想到给老蒋施加一点压力,陈际帆头一个就想到美国人,好朋友史迪威不在,看来只有靠自己了。
美国人现在没闲着,正准备商量着几个大国会晤的事情,罗斯福总统照会英国首相丘吉尔,准备在11月份举行美、英、苏、中四国首脑会议,商议在各战场进行反攻和处理战后事宜。可是苏联拒绝了和中国同桌会晤的提议,理由是两国之间没有共同的作战对象,而英国人因为光复缅甸的事情必须依靠中国,所以只能答应邀请中国元首蒋中正携夫人前来。
但是罗斯福多了一个心眼,或者说在他其中一个计划是想干掉蒋介石另外找人的,但是现在他完全不用冒这个险了,因为在长江以北一个新兴的军事集团可以完成于美国人的合作。而且国内也有这样迫切的要求,财团们希望总统能创造会晤的机会,解决经济上进行全面合作的事情。
当然,离会议还有一段时间,罗斯福总统的电报还没有发出去,他还要再观察一下。
外国人都这么热心的观察,戴安澜孙立人两个安徽老乡自然是要仔细看看家乡的。
三个军长得到批假后轻装简从由李涛带路到芜湖渡口准备过江,细心的孙立人发现不远处有技术人员正在测绘,便随口问道,“那些人在干什么?”
“哦将军,”李涛很恭敬地回答自己的老长官,“准备修桥,建造钢架结构的长江大桥。”
廖耀湘一声惊叹,“好气魄啊!看来二位将军的家乡当真是变了模样了。”
江北岸的陈际帆赶到自己的家乡无为,准备在那里给三位将军把酒接风,也准备把无为作为接待他们的第一站,因为这里毕竟是戴安澜将军的家乡。
汽车从渡船上驶下来后,“神鹰”这边加派了人手,车队浩浩荡荡朝着无为县城开去。
一路上两位安徽籍将军一言不发,眼睛透过窗外贪婪地观望着景色,试图找寻着儿时故乡的记忆。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乡村静静的,看不出来是在一个发生战争的国家,百姓也很安详,要么在地里翻土,要么在自家庭院做点针线。
经过好几个小时的颠簸,终于看见了前方的无为县城,也看见了在城门口欢迎横幅。
这个横幅可不是陈际帆的主意,他只是让下面人去大张旗鼓宣传,说无为的将军得胜归家了。乡绅们自然不甘落后,出钱出力办了这样一个并不算奢华的欢迎仪式。
三个将军在阵阵鞭炮声和锣鼓声中有些腼腆地下了车,在李涛的指引下走近陈际帆。没想到陈际帆身为长官,却大步流星走上前来率先敬礼。这一下把三个军长搞得措手不及,纷纷举手还礼。
“兄长,海鸥将军,建楚将军,别来无恙?”陈际帆放下手问道。
没想到三人就像是有默契一般,同时再举手敬礼:“报告总指挥,我等幸不辱使命,率麾下将士光复了南京、上海,特来向总指挥汇报!”
“光复南京上海是喜事,应该向蒋委员长汇报才是,诸位之举,僭越了!”
“不,”孙立人道,“兄弟,没有你当初在重庆周旋,国民政府不可能下如此大的决心,各派也不会重新团结一致;没有‘神鹰’在北方奋勇作战,我等绝不可能获此佳绩。向你汇报,是应该的。”
戴安澜和廖耀湘二人也附和道,“正是!”
宾主寒暄一番后进了城,各自说了些军中趣事后开始吃晚饭。席间四个人借着酒劲,话越说越多,料到安徽等地的发展时,三人均是一番感慨。
陈际帆趁机劝说,早日休息,第二天安排他们到处走动走动看看。
一连两三天,陈际帆放下手里的工作,陪着几位将军从无为逛到巢县,陪着戴安澜好孙立人分别到自家祠堂去祭拜一番,最后又去了巢湖上泛舟。
秋天的巢湖和风阵阵,湖面碧波荡漾,远处水天一色,景致优美极了。陈际帆见三人的心情还不错,便问道:“三位以后有什么打算?”
这话一出口,三个军长立马不说话了,因为这正是他们这些军人迷惘的地方,按理说战争并没有结束,毕竟日本人还占据着东北、台湾、海南等地,但是他们这段时间看不出国民政府有什么把战争进行下去的举措。十几万人带着苏南地区无所事事,幸好他们平日治军甚严,没出什么大乱子。
陈际帆看着三人不说话,有些嗤之以鼻,“这很难回答吗?你们是军人,以后无外乎两条路,一是跟着我去打鬼子,二是留下来听领袖的话去打共产党。没其他路选择。”
孙立人苦笑道:“我等身为国民政府正规军,在日寇占据大好河山之时居然不能自由选择。想到老弟你可以理直气壮招兵买马宣告收复东北,我们都很羡慕啊。”
戴安澜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校长怎么说,咱们就怎么干?”
廖耀湘现在法国留学,然后才回到黄埔读六期,所以另外有些想法,他扶了扶眼镜,“这才二十年不到,黄埔精神就丢到九霄云外了,现在大家都忙着升官发财,早忘记了信仰和主义了。”
陈际帆故作不解道:“总听你们说什么‘主义’,到底是什么东西?”
“不是吧?”廖耀湘道,“先总理的三民主义啊,就是‘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啊,简称三民主义。”
孙立人笑道:“总指挥能不知道三民主义?他是考咱来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