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九十五章    左右逢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三百九十五章    左右逢源 (第3/3页)

 几天后的谈判,陈际帆交给德国人一份写好的小册子,上面除了有一些关于虎式坦克缺点和改进建议外,还用了极大篇幅写了一些德国人面对的问题。对德国深处两线作战表示担忧,陈际帆建议德军不妨在东线收缩兵力,引诱苏军前来,并且袭扰补给线,然后再利用装甲部队的优势出击。陈际帆在小册子里不无担忧道,德军在苏德战场上是否取得一两次胜利改变不了战略上被动的结果,对于德国,最好的结果是尽快避免两线作战带来的不利局面,并且选择和自己合作让苏联人陷入两线作战中去。

    最后陈际帆还提醒道,战争决不能败给苏联人,否则第三帝国将万劫不复。

    当然,除了这些建议,陈际帆还把自己知道的直升机也奉送了。他不是工程师,只是画了几张示意图和直升机在战场上作战图。陈际帆花了较大篇幅将直升机在部队投送和对地攻击中的重要作用也写上,反正德国人似乎也造出了直升机的。

    艾森中校看不懂中文,但是他能感受到陈际帆合作的诚意,于是便问陈际帆希望怎么合作?

    “很简单,我们可以合作研究武器,稍后我可以带领几位先生参观我们的武器研究所,希望元首能派出坦克专家和技术人员携带图纸工艺前来帮助我们新建一个重型坦克工厂,而专家们将可以和我们分享火箭炮技术。”

    这话就是忽悠了,特区的火箭炮现在还在艰苦攻关中,但是陈际帆坚持认为之所以慢还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工业基础太薄弱,如果德国人过来,一定可以提出改进意见。

    艾森中校还没有发言,旁边的一个德国人用德语说了一通,艾森翻译的结果是:“我们需要得到研究美国轰炸机的权限。”

    这有点难办,如果让美国人知道了,轻一点断绝援助,重一点将会把自己推向盟军的反面。

    “先生们,这个很难,美国和德国是交战国,一旦让美国人知道,我的损失是小事,阻碍我们继续合作就不好了。”

    艾森把话翻译后,德国专家坚持,大概他们被美国人的战略轰炸搞怕了,希望得到轰炸机技术。

    “如果我能得到贵国帮助,研制远程火箭的话,我可以帮助你们实现这个梦想。”

    几个德国人摇摇头,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人不可能掌握这种尖端的东西,而且这是德国人的杀手锏,不到万不得已或是遇到更有价值的东西时,他们不会拿出来的。

    陈际帆干脆不谈了,建议休会。请这些德国佬到军工研究所去,既然他们喜欢轰炸机,陈际帆就干脆带他们到新研制的山寨“空中炮艇”那里去参观,然后在安排他们和军政大学火箭所与两位所长见见面。

    “空中炮艇”不是一项尖端技术,它只不过是将几样东西给合成在一起,但是陈际帆却在德国人面前说出了它们在苏联战场的实用性,如果德国人有一百架这样的空中重型武器平台,就可以简单摧毁苏军地面上的所有车辆。它比装甲部队、自行火炮都觉有更高的机动性,只要德军掌握局部战场的制空权,就能够使用这种武器取得巨大的攻击效果。

    一个德国专家在飞机内外仔细看着,抚摸着飞机和上面的武器,德国人马上就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加特林机炮应该采用电传动,而是可以在飞机上安装直瞄火炮,并且还可以作为空降部队运输地面装备的平台。

    陈际帆道:“所以我们是很有合作基础的,我们的工艺水平和一些材料不过关,所以这位先生提出来的我们暂时不用。如果你们能亲自见见这个人,我想一定会坚定元首合作的意向。”

    他们要见的人就是钱学森,钱学森现在负责研制所有和火箭有关的武器项目,但是仿制火箭筒实在是太小儿科了,就连研制火箭炮的任务他都交给了副所长屠守锷了,自己专心地按照陈际帆提供的弹道导弹的线索进行研究。

    实际上中程弹道导弹的理论对钱学森而言并不复杂,他在美国就参与了导师的一部分研究,当陈际帆对他讲,德国人已经拥有很成熟的弹道导弹的时候,钱学森着实心动了。

    与德国人的谈话看起来是非常愉快的,因为德国人比较惊讶面前的这位年轻人对火箭技术的了解,而且钱学森告诉他们,如果能看到具体的实物,他有信心加以改进!

    实物是不可能了,德国人不可能载着这样一枚属于高级机密的东西在海洋里跑上几万里,一旦被美国人得知后果不堪设想。

    一连几天,德国人都流连于“神鹰”的各种武器研究所中,像一群小孩子般问这问那。陈际帆似乎不担心泄密,他是后世来的,知道这些东西很快就会问世,该有的一定会有,向日本这样穷途末路的国家,你就是把原子弹原理都告诉它,这么短的时间内也搞不出来。

    德国人了解的越多,就越对中国人产生了兴趣,他们在武器开发上的前卫思想丝毫不亚于第三帝国,只是由于他们在系统工程和制造工艺方面的落后才停滞不前,但是他们在很多方面还是给了德国人很多启发。比如说空中红外线制导导弹,飞机携带雷达和导航设备、电子战、坦克火控系统和测距、悬挂装甲等方面都很受启发。

    简单地说,德国专家们至少知道一点,与“神鹰”的合作可以突破很多瓶颈。

    接下来的谈判就顺利多了,德国人给了陈际帆一个比较乐观的回答,答应说服元首尽早展开双方的合作。

    陈际帆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德国专家送上来载满矿石的货轮,他真是很期待能够在安徽的这段时间敲定合作。

    其实他的担心有点多余,希特勒已经在接到电报后开始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合作的事情。无论他多么疯狂,为了战争,他必须要在远东找一个信得过的伙伴,他不需要这个伙伴站在轴心国一边,只要它能在远东牵制苏联人就可以了。

    下载本书最新的txt电子书请点击:

    本书手机阅读:

    发表书评: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第三百九十五章 左右逢源)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