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 风云变幻 (第3/3页)
“将军,”艾森少校见陈际帆的态度有些暧昧,“我是代表元首和您举行会谈,将军可以开价,我会向元首如实汇报的。”
“我的价钱很高,元首不会同意的。这样,我提三种条件,你们元首可以考虑其中一部分予以答复,请少校记录。”
艾森少校摇摇头,“干我们这行的,主要是用脑子。”
陈际帆笑笑,德国人有时候很可爱,“第一、我需要v-2火箭的资料,需要豹式坦克和me262喷气机的资料;或者第二、我需要大量的精密机床和火炮、步枪的生产工艺;或者第三,我需要半履带装甲车、自行火炮,装甲抢修车、坦克歼击车等装备。当然,如果元首能将大量的毛瑟步枪,mp40冲锋枪、m24手榴弹和您所说的mp43突击步枪给我一些更好。”
艾森少校很仔细地听着,然后越听越感到害怕,因为这位中国将军提到的很多东西都是第三帝国的绝密,而且是绝对不可能转让的。
“恕我直言,将军……”艾森话没完就被打断了。
“照原话对你们元首说就是,他有多大的诚意,我也会有多大的回报,况且我手里有他需要的钨砂、锰、铬等各种制造武器需要的稀有金属。我们可以像以前那样做贸易。”
艾森少校道:“将军,您的开价还是太高了。您必须明白,此刻我们是合作,第三帝国还远远没有到乞求别人的地步。元首不会答应的,军方那些贵族们更不会答应。”
“艾森少校,刚才说的你记住就是了。好了,你也算是个中国通了,既然你在这个时候来,我不妨给你透露一点消息,我的装备越好,就越能在东线牵制更多的苏联红军,否则就只能像关东军那样,被揍了一顿后裹足不前。元首不会吃亏的,我有很多资源,他需要的资源。”
陈际帆见艾森不为所动,便又补充了一句,“第三帝国已经陷入两线作战,意大利不能给予你们切实可靠的帮助,照此下去,第三帝国败亡的日子不远了。你忍心看着自己的祖国北苏联人蹂躏?你愿意第三帝国被苏美英三国瓜分?”
谈话到此结束,陈际帆其实也是谈判心切,把很多底牌都掀了。因为他无法肯定命运之神会再一次站在自己一边,至少自己提出的要求有一大半不可能实现,也许小胡子元首正在大发雷霆,责令秘密警察调查泄密呢。
不过话又说回来,德国人简直就是一部天才机器,他的很多科技直接影响了战后许多国家,向v-2火箭,这是已经投入实战的中程弹道导弹啊,历史上这东西发射了一万多枚。后世中国这样一个导弹大国,估计发射的数量连人家零头都不够,还有喷气式飞机,二战后很多喷气机都有德国飞机的影子,至于坦克就不说了,那简直就是现代坦克的鼻祖。对了,想到这,陈际帆不由得想起直升机来,这玩意儿绝对是好东西,只可惜以安徽现在的工业实力造不出来,如果真能将战争拖得长一些,陈际帆不介意把这东西的示意图画给德国人看看,并且告诉他们相应的战法。
如果真能见到德国武装直升机收拾苏联坦克的局面,那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艾森走了,因为他必须去和元首取得联系。但是陈际帆忽然想到关注一下安徽军工研究所的进度。自己给科学家们的提的东西倒是不错,可那些东西研究的周期长,对战争起不到任何作用。
陈际帆决定找钟鼎城谈谈,就谈武器的事情。
很明显老钟是思考过的,而且做过调查,因为当陈际帆提及这些事的时候,老钟一改往日木讷的样子,变得口若悬河。
“我们现在正在研制的,也就是说明年就可以装备部队的,有6.5口径半自动步枪,7.7口径通用机枪,这两种主要是针对日军弹药来的。此外防止美制火箭筒取得了成功,科学家们得到了火箭筒原理后,在钱学森教授的主持下,正在搞火箭筒的攻关。”
“等等,你是说火箭炮?咱们解放军那种火箭炮?”
“头,人家苏联人几年前就装备喀秋莎了,你又不是不知道?对了王助工程师已经把他的滑翔机图纸搞出来了,现在正在试验阶段,估计几个月后可以用于实战。”
“光是滑翔机有什么用,咱们要的是真飞机,最好是喷气机,携带多普勒雷达的和中程导弹的喷气机!”
“你别着急嘛,王工程师正在主持设计风洞,就算是你不让他搞,他也要搞的。就是,咱们的工业生产远远落后于科研进程了。”老钟有些悲观。
“老钟,这正是我要对你讲的,我可能要在国际会议之后才能率领部队去东北,这期间我们必须想办法让工业生产再上一个台阶,你在这边比较熟,你说说我们到底需要在哪些地方再加强?”
“这还用问?首先是电力,光靠淮南那个中型电厂已经不够用了,必须再新建一个项目,争取年发电量达到600万千瓦,而建发电站,最重要的就是发电机组,咱们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工业实力,造不出来。这就必须进口,要想正常做生意,就必须掌握沿海的制空权,这也需要美国人帮忙。”
“我知道了,这第二项是不是钢铁厂?”
“是的,马鞍山钢铁厂的规模还算可以,就是设备老旧了,日本人根本就没有进行过大修,当然,停车大修是要付出代价的,日本人没舍得。所以马鞍山钢铁厂的产量依然满足不了需求,尤其是制造武器和特种装备所需的特种钢。”
陈际帆点点头,“好了,告诉工程师们,必须刻苦攻关,争取早日完成一期扩建工程和部分技术改造,钢产量的指标必须在一年之内翻番。河南那边的采矿如何了?”
“还不错,民国时期的专家不知道为什么,学采矿的特别多,所以人手够用,只是交通不太方便。”
“扯哪儿去了?现在咱们钢铁产量还无法支撑起修铁路的计划,这样,咱俩都是外行,还是把这件事交给发展委员会,请他们定出每一年的计划,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怎么样调配资源,由他们说了算。”
其实两位总司令也用不着太悲观,实际上“神鹰”的工业指标并不落后,只是他们一穷二白什么都要靠自己造,所以显得有些紧张,发展委员会正在筹备几个项目,一是芜湖的公路铁路两用长江大桥,二是淮北煤矿的扩建,第三就是濮阳炼油厂开始设备安装,过完年,“神鹰”就能有自己的汽油、柴油、航空燃油、甚至沥青、石蜡了。
面对蒸蒸日上的安徽工业,外国资本又怎么会看不见呢?他们开始从各种渠道寻求“神鹰”的合作了。面对外资的冲击,陈际帆似乎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下载本书最新的txt电子书请点击:
本书手机阅读:
发表书评: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第三百九十三章 风云变幻)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