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 科技前瞻 (第3/3页)
科学家不再贫穷的代名词,而是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有着相当地位的高等群体!”
如果说陈际帆前面一席话只是让科学家们认识一下他,拉近双方距离的话,后面这些简直就是导师级别的了。说一句夸张的话,就算是爱因斯坦都说不出这些话,因为百年的差距在那儿摆着,而这百年又恰好是科学技术井喷的百年,所以不要说是陈际帆,就是随便一个后世的理科大学生都可以用这些话把现在的科学家忽悠得一愣一愣的。
但是陈际帆与科学家们见面的目的绝对不是忽悠,他一定要提出这些东西,因为那是已经实实在在实现了的,只是没有在中国而已,所以中国到后来还在拼命追赶。陈际帆还要给这些科学家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这个思路不仅可以解决他们本身搞研究的后顾之忧,而且能大大改变这个时代对科学的看法。
而这些才是最重要的,也是科学家们最受震撼的。
“刚才我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都明白,这绝不是不着边际的遐想,而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愿景。但是大家可能会想,算了吧,我们连买一点图书的钱都要伸手,何时才能实现这些需要消耗大量金钱、物力和人力的东西?”
说到这里陈际帆停顿了一下,因为他明显感觉到下面的议论纷纷,看来这番话说道心坎上了。
“是啊,你们中的很多人满怀救国之志回来,可是报国无门,不要说是研究,就连自己的一日三餐都要靠施舍的一步。把你们的理想建立在执政者的施舍和捐助是靠不住的!远的不说,就在昆明,很多教授的薪水根本抵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你们被迫到街上去换点零钱来贴补家用。朱自清先生走到大街上,连小偷都不屑一顾。”
下面笑成一片,因为这确实是真实的,只是这笑声有些辛酸。
“拿着薪水的教授如此,求学的学生就不必说了!但是你们在如此困苦的条件下仍然不坠青云之志,令陈某佩服!我不是军阀,也不会把国家科技兴盛的百年大计建立在我个人的施舍和捐助上,我们要建立一种机制,一种把实验室里的东西实实在在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机制。这种机制不但能为国家增加财富,使生产力百倍提高,而且能让诸位都能获得充足的生活资料和科研资金。这样的机制,才是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科技发展良性循环之路!”
精英们听入迷了。因为他们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他们几乎是带着一种悲怆的情绪在进行科学研究,从未想过要靠这些研究挣钱,如果谁有这种想法会被同僚视为大逆不道,好像君子耻于言利一样!
“大家不必感到奇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未来我们诺大的中国真的只能靠农民和工人在田间辛勤的劳作来供养庞大的军队、供养庞大的官僚体系,来供养我们这些科学家为了满足实验室里科学好奇心吗?不!他们已经很辛苦了!养不起这许多负担!而我们这些掌握着尖端科技的知识分子,绝对不是国家和民族的负担,你们是国家民族的无价之宝!那么它的价值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军事上,我们的军队就能打胜仗,国家就不会被人欺侮;体现在生产商,就能带来生产率的提高,带来社会财富的增加;体现在科研上,就能是我们制造出更多的科研仪器设备,帮助我们更有效率地进行探索。所以,科学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而且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大力量!在座所做的不仅仅是为中华民族服务,更是为全人类的文明进程做出了贡献!”
此话一出,全场在掌声中起立!前排的几个校长齐声叹道:“了不起,了不起啊!”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问道:“将军所说这些固然好,可是如何实现还请将军给出一些建议,请将军恕我等愚钝。还有,科学研究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需要国民安居乐业,但是国家动荡不安,我等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如何能够静下心来呢?”
“梅先生请放心,我在这里向诸位保证,我‘神鹰’百万大军不但是中国受苦百姓的坚强后盾,更是诸位的依靠!我们要建立一种共生关系,先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再利用科技的强大优势为祖国谋得更多利益,然后我们再来共同努力选出我们认为能够带领国家向前进的执政党。至于科学技术是否能转化为生产力,我以为是可以的,现在就可以!”
“愿闻其详!”几位校长同声道。
“首先,诸位的研究成果要变成专利,不仅在国内注册,还要在所有强国注册。其次你们可以承担政府的科研项目,获得经费;第三,工程技术人员可以成立若干公司,比如我听说茅以升教授希望成立专门的桥梁建设公司,我以为这是一个好思路,这样的公司可以实现技术的专业化,提高建设效率,也能够赢得资金。当然,我们还处在战争期间,很多研究只能是秘密进行,但是政府可以提供前期经费,对飞机、坦克、火箭等实施招投标,然后授权这些公司生产,你们可以获得利润,政府可以得到高科技的东西。当然,这个过程很复杂,牵扯到人的观念,牵扯到立法。但是,我觉得我们要马上做!事实上,你们的研究一旦和生产领域结合,带来的就不仅仅是财富了!那个时候,在没有哪个国家会打我们了,在没有哪一个国家再敢小瞧中国人了!相信我,真的可以的。”
“好了,你们都是知识分子,相信只要思路起来,做事情的效率会很高!我们将设立一笔风险基金,用于知识分子的创业,还要专门提供一笔资金,用于资助青年才俊出国深造。对了,今天在座的,有没有打算出国的啊?”
梅贻琦校长道:“将军算是问着了,有的,其中有两个人不但才学出众,而且还是安徽人,他们就坐在下面。”
“哦是吗?那可否请梅校长引荐一下?”
“当然!”梅贻琦亲自走到座位下,到后边年轻人的座位上把两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引到陈际帆的面前,“安排留学的青年很多,就以他们为代表吧。”
“来来,见过陈际帆将军。”梅贻琦对两个人道。
这两个穿着寒酸的年轻人立马鞠躬敬礼,不过,接下来陈际帆就后悔接受他们的鞠躬了,因为他受不起。
“这位是邓稼先,是安徽怀宁人,这位叫杨振宁,是合肥人。”
陈际帆嘴巴立刻张大了,“这,这真没想到我们安徽竟然出了着许多俊才,好,好,请二位受我一礼!”陈际帆赶紧举起有些颤抖的右手毕恭毕敬地敬了一个礼。
两个年轻人此时还是很腼腆的,陈际帆的军礼让他们更加窘迫,微微低着头,双手双脚都不知放在哪儿好。
“将军多礼了,他们怎敢受将军大礼!”旁边几个校长觉得这个陈际帆表现得有些反常。
“不不,应该的,他们有资格受得起!不出十年,他们的名字就会名扬科学界。不过,我还是那句话,学成了,不要忘了祖国!啊,杨同学?”
杨振宁不知陈际帆为什么会单独对他讲,只得答道:“是,我们决心以报效祖国为念!”
“各位校长,各位科学家们,我的讲话就是这么多,耽搁大家吃饭了,来上菜!”
这顿饭大家吃得很舒服,不是因为它奢华,而是因为他们觉得受教了,得到启发了。而陈际帆知道,国家的强盛最终还是要靠他们的,他只能把自己后世的见识全部讲出来,希望能给这些前辈有所启发。而他自己已经下定决心,不再是安徽卷入任何战乱。
当然,这个决心很不好下,因为至少还有一些人很不以为然。他们就是更加忧国忧民的文人们,这里面有国学大师、有哲学家、文学家,还有从事法律、金融等方面的人才,比起单纯的科技界,他们对社会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看法。
陈际帆越来越难了!
====
8700字,请书友仔细看,本章是有意义的
下载本书最新的txt电子书请点击:
本书手机阅读:
发表书评: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第三百九十章 科技前瞻)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