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章 千秋大业 (第2/3页)
的文化人仅仅只是因为简单的一件事,就口诛笔伐,大扣帽子,甚至上升到主义之争。文化人们开始成立自己的政治社团,通过结社的形式宣传自己的主张。
比如什么“中国农工民主联盟”、“七七学社”、“中国民主建设会”等等不一而足,甚至华侨势力也成立“中国致公堂”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在反对外来侵略,建设强大国家这个大方向上,他们与前期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保国同盟”等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根据地的民生建设、在法案法规草案的讨论等方面,大家开始是争论,进而发展到争吵,安徽的大多数媒体都卷了进去。更有甚者居然讨论到他的军事计划上来,有的认为应该乘胜追击,进入东北,有的则认为应该修养生息,做好准备再战。至于和两党之间的关系就更加热闹了,说什么的都有,主张独裁的,主张联合共产党的,甚至主张解散共产党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一句话,虽然这些都是在《特区基本法》允许下的言论自由,可是这样的争吵对建设大业实在是半分用处也没有。值得庆幸的是,由于发展委员会成了较早,亲身参与了安徽等省的经济和民生建设,对发展经济积聚实力理解较深,还没有卷进无休止的争吵中,根据地几个省的行政还没有受到多大的冲击。可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陈际帆不敢想。
正如燃气在受控制的情况下可以做饭,不受控制就会产生巨大破坏一样,文化界的激情正像熊熊燃烧的火焰一般越烧越烈,大有漫出炉灶之势。一旦火焰摆脱了炉灶的控制,将酿成破坏性极大的火灾。
所以陈际帆决定飞回安徽!
论学识,不要说他,就算是从自己的那个时代整一个教授过来,都远不如这些学贯中西的大师们。论人脉,陈际帆和他们一点都不熟,他们愿意来安徽也不是冲着陈际帆的面子,而是冲着这一块和平而且经济上蓬勃发展的土地。
陈际帆也不知道自己凭什么去教训那些科技巨擎、文化泰斗,他没底。但是他要去!中国的现状不允许有丝毫的耽搁,在整个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面前,任何人都必须让步,任何团体都只有团结!
当然了,要去安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华北大局虽然定了下来,但日军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军事存在,也不能掉以轻心。石门被围了半个多月,日军看来是撑不住了;在山西进攻娘子关的71师团遭到重创,退守阳泉和太原日军互为犄角。在晋西地区,“神鹰”第四集团均三个军步步为营,将前来挑战的12师团打得仓皇撤退。而晋东南,徐向前部的精锐部队和晋东南八路军近十万人包围了日军52师团,已经发起了总攻。
也就是说,日军在山西还有驻大同的26师团,驻太原的第1师团和驻阳泉的71师团残部。但山西可不比其他地方,这里几乎就是八路军的天下,八路军虽然装备弱,很难下决心与日寇进行决战,但是小股部队的骚扰是避免不了的。鬼子只要分散就会遭到袭击,可集中起来粮食弹药的供应又成了大问题。
而且此刻的八路军似乎也感觉到了军事形势的变化,他们的副总指挥也就是实际上的总指挥彭总可不是一门心思只想打游击主,彭老总此刻正在报请中央军委,组建若干野战纵队,准备在山西发起对日军的最后一战。
党中央也没有闲着,特别是远见卓识的毛主席,几乎在华北日军四个师团被歼的时候就考虑到了,日军在关内的势力即将结束。接下来民族矛盾将会被越来越激烈的阶级矛盾所掩盖,特别是蒋介石集团,随时随地都可能发动新一轮的摩擦。所以八路军和新四军都必须在军事和政治上做好准备。而山西,正是八路军必须取得的地盘,所以八路军在1943年夏天,开始组建野战兵团,从苏联回来的林彪再一次被重用,担任第一纵队司令员,负责陕甘地区作战,彭德怀除了继续担任八路军总指挥外,还兼任第三纵队司令员,作战区域晋绥,贺龙担任第二纵队司令员,作战区域热察。
至此,红军时期各方面军主要军事领导人都恢复了原来的番号,准备大规模作战。
对蒋介石而言,现在的精力并没有放在共产党那边,因为美国给蒋介石施加了压力,希望蒋能够一鼓作气,光复东南沿海地区。而国内的军事实力派也对军委会裹足不前表达了强烈的不满。桂系嚷嚷着要打回老家,黄埔系也叫嚣着光复南京、上海、广州。除了军队系统的压力,国民党内的一些元老也希望国民政府能趁胜追击,一举将日寇赶出去。所以这个时候,蒋正在武汉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光复南京的问题。
不过,陈际帆在天安门发表的一番讲话却引起了全国军人的共鸣。不但“神鹰”的新老军人因为总司令的话而感到自豪,而且全国各地的中国军人,尤其是那些在抗战中付出巨大牺牲的部队更是感激莫名。
抗战胜利就在眼前,很多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神鹰”能够崛起?起初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国民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上,但仍有不少理性的学者开始探究中国未来的走向。战略家们在分析国内政治军事势力之间的关系和错综复杂的形势。
不管“神鹰”愿不愿意,他们现在都已经是国内军事第一大势力,政治上的第三大势力。
这一点就连蒋介石都不否认了。实际上,抗战接近胜利的时候,蒋介石的威望并没有他想象中这么高,因为大部分的反攻都是“神鹰”在完成,加上政府在经济和民生上的无能,蒋介石政府远没有当初皖南事变时那么嚣张。他甚至连还都南京都不愿,因为南京对岸就是“神鹰”的地盘,老蒋没有安全感。
而政府幕僚们投其所好,任务在武汉重新建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政治上武汉是中心,影响力大;军事上这里是安徽的上游,有战略优势,和安徽之间有大别山为屏障;经济上两湖是粮仓,周边矿产资源丰富。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北面无险可守,“神鹰”机械化兵团可以随时南下,而是离上海太远,不利于经济的繁荣。
老蒋思来想去,只能寄希望与国际社会,或者说是国际威望。美国人已经向他发出邀请,只要国民政府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光复国土,美国就愿意承认中国的大国地位。
这对困境中的蒋介石而言无异于一根救命稻草,一根重塑威望的稻草。当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