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合成强渡 (第2/3页)
带的长江面上炮声隆隆,火光冲天。天上的飞机不断投弹,将炸弹无情地倾泻在日军的岸防阵地上,赶过来的日军舰船被封锁在江面上进退维谷,还不时受到北岸河汊中冲出的“神鹰”小艇进行自杀式攻击。
所有这一切都给南京中国派遣军司令部和江防司令部造成了一种错觉---“神鹰”主力即将从马鞍山渡江。这里渡江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马鞍山与对岸和县之间自古就有渡船往来,民国时期两边都修建有大型渡口和码头,江中有多个江心洲可以供渡江部队建立稳固的炮兵支援阵地。更重要的是从这里上岸,不用一个白天就能打到南京城下。日军高层想当然地犯了一个错误,他们觉得中国人一定会尽全力收复他们的首都,因为这样对民心士气的提升实在是太重要了。
日本人既然“料到”了对手的进攻方向,便马上做出部署,61师团沿着马鞍上至南京一线梯次配置,以江宁镇为核心构筑核心阵地,在61师团身后,有17师团驻防南京城。
但是日军并不打算消极防守,上述布置只是为以防万一、要想防住强大的“神鹰”渡江部队,还必须调集精锐的战略预备队从东南、正东和东北三个方向往马鞍山压过来。一句话,日军以马鞍山为核心布置了一个大型口袋,“神鹰”登陆部队只要一上岸,就会遭到优势兵力的猛烈打击。
钟鼎城此刻确实就站在对岸的和县码头,这地方是“神鹰”最重要的福地,德国人、美国人运送的武器都是从这里上岸的,他们第一次渡江作战就是从这里下的水,而第二次他们安全返回也是从这里返回的。
胡玉峰就曾郑重地说等抗战胜利后他要捐资在这里建一座纪念碑,可见这里对“神鹰”的意义之大。而活跃在江北的日军间谍实际上提前几天就将第二集团军司令钟鼎城的动向汇报回去,并且还报告了和县有大批军用物资运抵的消息。其实大战在即,和县这样的地方堆积物资并不奇怪,关键是和县境内的河湖港汊里集结了大量的木质大小帆船,这就有些价值了。
但是钟鼎城计划的渡江地点并不在这里,或者说老钟并不像日本人揣摩的那样一定要攻击南京。事实上,谨慎的钟鼎城现在满脑子里想的就一件事,以最小的代价把部队全部渡过江。老钟很清楚,只要自己麾下18万人全部过江,鬼子一两个师团根本就不是敌手,更何况中间还有新四军。
为了成功渡江,钟鼎城将集团军最有本事的侦察战士在两个星期前就渗透过江对实际渡江的地点进行了周密的侦察。最后确定了战斗力最强悍的第三军从无为城南的高沟镇渡江,一是这里江面狭窄,第三军主力能够以最快速度过江直取对岸的荻港,从这里上岸后,没有什么大河阻挡,可以直取繁昌,切断铜陵和芜湖之间的联系。
第四军主力则选择从安庆直接南渡,占领对岸的大渡口以后快速向两翼展开兵力。这里的好处仍然是江面较窄,离对岸物资集散地安庆较近,有利于大军补给。第五军主力从枞阳以东渡江,上岸后直扑贵池。这样,三个军就像三把尖刀,从几百公里的长江上向鬼子防御最薄弱的纵深猛插。长江上有多个江心洲,但上面土质松弛,地势平坦,不适合大部队强渡,所以钟鼎城特意安排少数部队在这里助渡以牵制敌人火力。
在这么宽的江面上强渡,无论是已经取得优势的“神鹰”航空兵还是炮兵,都不可能给予第二集团军全方位、多批次、高强度的火力支援。当然,对岸日军也不可能在南岸修筑多么强的防御工事,所以还要靠主渡的三个军部队的隐蔽机动。
第三军后面有两条大河可以集结渡江船只,东面黑沙洲部分正好是天然屏障,第四、第五两个军集结地后面本身就有湖泊,湖泊又有密密麻麻的河汊通向长江。4月2日凌晨,就在航空兵突袭日军机场的时候。早已整装待发的三个军在船夫的帮助下全部在江边集结完毕。
而担任佯动的钟鼎城此刻正在和县指挥集团军直属部队冒充主力准备登上“木质帆船”,在他们身后是大量用木材制成的假坦克、假装甲车和假的火炮、汽车等。这些东西全部用丝网覆盖并加上伪装,排成整齐的队列“整装待发”。为了让日军更加相信,参谋总部全部在和县办公,每天都要发出大量的真假电报。
4月3日上午,和县岸上的榴弹炮向对面密集轰击了一定数量的炮弹后,开始发射烟雾弹,在烟雾弹的掩护下,第二集团军直属部队登上帆船开始缓缓向江中心驶去。
对岸日军阵地被“神鹰”狂轰滥炸一上午,现在头顶上的飞机终于不见,虽然眼前尽是烟雾,也顾不得许多了,也开始向江中射击。过了一会,日军的观察哨终于发出警报,中国军队开始渡江了!
中国派遣军司令部终于确信支那人的进攻路线。马上命令61、65和116师团向马鞍山方向压缩前进,同时命令驻武汉南昌等地飞机迅速驰援,而且驻扬州的64师团也接到命令,向西沿长江北岸攻击前进。
这些情况当然也在参谋总部掌控之中,事实上,美军在华东地区的军用雷达一直在昼夜不间断盯着整个战场,当南京和芜湖机场被“神鹰”航空兵突袭之后,陈纳德少将就命令两个美军航空队的飞行员们,尽全力照顾北平、武汉、南昌等地的日军飞机。
整个中国战场的制空权几乎落在了中美联合航空兵的手里,而华东地区的新四军也集结兵力从泰州、高邮和盱眙三路向扬州挺进,而安徽的“神鹰”总预备队(未编入两个集团军的部队,日械)也向滁县、来安方向集结,利用张八岭的地形阻击这个师团。
日军不仅在马鞍山方向上集结了强大兵力,而且其岸上防御力量也很强大,第二集团军直属部队的渡江看上去困难重重,总司令钟鼎城似乎并不慌乱,命令渡江部队在江北岸大规模佯渡,到了江心又被迫撤回。
双方在东面的长江江面上拉锯的时候,第二集团军三个主力军的前锋部队全部登船。下午四点,各军直属的火炮向江面和江对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