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 战区前沿 (第3/3页)
备而来,表面上是拔除王劲哉这颗钉子,实际上是为下一部进攻奠定有利态势。孙将军,你是战区长官,你应该知道怎么办?”
孙连仲听后叹叹气,走到电台旁边,“给我要128师!”
陈际帆只听到孙连仲在电话里软硬兼施,最后都骂上了,让王劲哉把部队撤出来,可王劲哉在电话里就是一句话,“长官,你打日本人没的说,我王劲哉也不是孬种,日本人打我不是一天两天了,我不跑!跑了是汉奸!”
“那就把118师和三个独立挺进纵队撤回来!”
“什么?”孙连仲反问,“未战先退,这是要杀头的!而且这些部队防守的都是战略要地。”
“孙将军,这点兵力放在那儿不顶事,只能是白白牺牲。王劲哉不肯撤退,他那点兵力是不经打的。一旦日军突破,那我建议战区马上组织精锐部队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反击。地是死的,人是活的,现在没有什么战略要地,只要能最大限度杀伤日军主力,那这里就是战略要地。”
陈际帆说这话其实有些偏激,他的出发点是基于消灭日军有生力量,可孙连仲身为代司令长官,却不敢轻易丢失战略要地,118师防守的是石首-华容一线,若任由日军占据,则南线常德常德将受到致命威胁。
孙连仲道:“不战就丢失石首、华容,军委会要是追究下来,我可是担待不起的。”
陈际帆道:“孙将军,虽然我们过去不曾相识,不过作为后辈,我还是对孙将军过去的抗日事迹知道一二。将军,身为前线指挥官,打胜仗是最重要的。石首、华容这两个地方确实是要地,但是现在我们已经来不及增援了。退一万步说,就算把战区所有部队都拉上去也不顶事,因为我们还没有准备好。既然没有准备好,就要保存有生力量,才有力量反击。”
孙连仲仔细听着这位战神的建议,可他发现人家说的自己都懂,唯一受制肘的是军事委员会,是委员长。六战区的后面就是重庆啊,这个战区司令长官可不好当。
“我能理解你的难处,”陈际帆正了正衣冠,“但是你的正面不过五个师团,只要运筹得当,未尝不能获得胜利。至于石首和华容,我建议采取,先弃后取,围点打援的战术,给日军有生力量造成打击,推迟11军向西进攻的步伐。”
陈际帆所料不错,他刚到恩施的第三天,武汉日军11军司令官横山勇中将就集结了五个多师团加一个独立混成旅团在6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对128师王劲哉的防区展开大规模攻击。像是给陈际帆这位新上任的长江会战前敌总指挥一个下马威,又像是给即将到来的农历新年一个警钟---告诫中国军队,日本皇军绝不是想象中那样不堪一击。
128师是块硬骨头,日军虽然在飞机和大炮掩护下得以推进到128师腹地,但是每一天都要付出巨大伤亡,王劲哉毕竟在这块土地上经营了两年,工事、地形他的部队都非常熟,王劲哉这个家伙也不怕日本人,无论是金钱美女还是高官厚禄都打动不了他。
陈际帆天天在第六战区长官部关注战事,战事自然是越来越不妙的,除非王劲哉突围,否则就是全军覆没之局,因为战区这边根本无法调动一兵一卒前往增援(每一个集团军都有自己固定的防线,孙连仲这个代司令长官有时候都不敢擅作主张),而且就算增援也无济于事,路途遥远,时间上来不及了。
(注:王劲哉的防区是在沙市和武汉之间,是敌后)
经过几天的了解,陈际帆终于搞清楚了六战区的具体兵力情况,很多部队徒有番号,兵不满员。最重要的是由于这里是重庆的挡箭牌,兵力部署直接受军委会干预。而且防线表面上是沿长江南北两岸布防,实际上极易被日军各个击破。(这一段长江江面是控制在国民政府手里)
第六战区将所有部队集结在川东、鄂西和湘北一带面向长江布防,利用河堤、高地等大量构筑野战工事,静等日军的攻击。陈际帆看着这份所谓的布防图暗暗摇头,布防图上几乎所有的部队都有自己的防区,而且第一线兵团和第二线之间缺乏联系,在第一线部队受到攻击的时候,第二线部队根本无法有效增援,最后,也是最致命的一点,整个战区居然没有一支战略总预备队可供机动,这实在是让陈际帆赶到吃惊不已。
他好像明白了,为什么历史上22次大型会战打得那么艰苦了。就拿这个第六战区的兵力部署为例,全部都是防守型,可实际上,武汉日军最低谷时还不到五个师团,要面对三个战区(五、六、九),反攻根本是可能的。还有,就算是防守,也是节节抵抗,诱敌深入那种,根本没有出奇兵制胜的打算,焉能不败?
陈际帆不能在第六战区多呆,因为这样会影响人家的指挥,但是临走前,陈际帆对孙连仲千叮咛万嘱咐,“日军进攻王劲哉,只不过是为下一步进攻打基础,所以战区要派出精锐部队,对江北岸要点进行反复争夺,这样可以迟滞日军发起总攻的时间。”
看到了第六战区的情况,让陈际帆真正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重了起来,日军毕竟不是傻瓜,这么大的动静他们肯定知道。从11军司令官横山勇的做法看,日军很想在鄂西发动大规模攻势,那就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这个前敌指挥的定位了。
下载本书最新的txt电子书请点击:
本书手机阅读:
发表书评: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第三百六十章 战区前沿)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