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 战区前沿 (第2/3页)
官们一一介绍给陈际帆认识。现在的陈际帆简直是军界政界最耀眼的明星,委员长新收的学生,加上抗战的骄人战绩,没有人敢轻视于他。
能够只靠杂牌部队那一点点火力和日军血战的部队,绝对是值得尊敬的。也许长江会战的鄂西战役,就要拜托给这位西北军的沙场宿将了。 而孙连仲这位真正意义上的民国老将没有过多介绍敌我态势,因为他想想试试陈际帆的水深水浅。若有真本事,那没说的,他孙连仲跟着干,若只是靠溜须拍马投机钻营得到的前敌总指挥,对不起,不伺候。
“陈将军,请!”孙连仲一侧身把陈际帆请进了长官部作战室。
实际上,第六战区的情况不太乐观,这个战区主要防守武汉以西,南起湖南常德,北至宜昌的长江两岸,而且还担负着防御日军沿江西进夺取石牌进而控制重庆长江出口等重要任务,而第六战区兵力共辖第29集团军,第10集团军,第26集团军和第33集团军一部,加上上游的江防军、警备部队和军委会直辖的32军,兵力共11个军(30个师),3个挺进纵队和2个独立旅,.la [棉花糖]
陈际帆作为前敌总指挥,虽然没有直接向战区长官下命令的权利,但是他有巡视、了解各战区部署的职责,孙连仲长官自然不敢怠慢。基本情况介绍完毕后,陈际帆开始问及敌我态势。
战区参谋长开始介绍说,自去年12月起,日军第11军司令官换了人后,武汉地区的日军调动频繁,似有攻击长江、汉水之间三角地带的企图。说完指向地图上,陈际帆一眼望去马上就明白了,这个三角地带就像一块鱼骨头,死死卡在武汉日军喉咙上,日军不除不快。而一旦日军在这里得手,他们就可以以沙市(今荆州)为跳板继续向常德或宜昌进攻。
“防守江汉平原的是哪一支部队?”陈际帆问道。
孙连仲心道,你还问?就你带的好头,这家伙名为国军实则自己单干。
“这一带防守的是128师,师长叫王劲哉。”孙连仲的表情有些无奈,“这家伙在驻地自己搞政权系统,税收,兵员,粮食都是自己筹措,在这一带武力吞并了其他部队后,部队发展到了一万多人,编为9旅18各团。这里,就是他的司令部。”
陈际帆顺着手指方向查看地图,王劲哉的司令部就在仙桃,周边标注了他的驻军态势,“这家伙是不是亲手抓韩复榘的那个?”
“不是他还能有谁?”孙连仲道,“这小子自己竖起杆子,不允许我们任何人跨进一步,两年下来,鬼子对眼皮底下这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除之后快,但是这小子居然一次次把仗打赢了,在江汉平原上站住了脚跟,也成为我们跟日本人之间的一块缓冲,看现在这架势,恐怕128师有点悬。”
“不是有点悬,是肯定完蛋!”陈际帆离开地图,对孙连仲道:“这里有没有日军最新调动和部署的情报?”
“有!”孙连仲见陈际帆的脸色一下严肃起来,也不敢再怠慢。
陈际帆很快看完情报后对孙连仲道:“孙将军你来看,日军在两个月内就完成了多个师团番号的调动,这里面一定有问题。”
孙连仲暗赞,“这个年轻人还真不是盖的,心细如发。”
陈际帆接着说道,“你来看,日军第3师团,13师团这样的精锐,其主力几乎从驻地调空,还有这些部队,你看,39师团两个步兵联队,独立混成17旅团几乎全部,还有34、40、59师团的这些步兵联队都有调动。鬼子是要干什么,这不是很清楚了吗?”
“乖乖,王劲哉把小鬼子惹恼了,竟然出动了这么多部队,这不像是鬼子的风格。鬼子怎么可能集结几万兵力去打他区区一个王劲哉呢?除非鬼子还想更大的主意。”孙连仲道。
“当然,”陈际帆若有所思,“一个128师自然是不值得他们大动干戈的,这是鬼子先发制人的策略。我们不是要来个长江会战吗,鬼子也针锋相对从上游开始打起。一个128师他们没兴趣,可第六战区分布在长江两岸的部队他们还是有胃口的。”
陈际帆轻描淡写几句话,立刻就把事情的严重性摆了出来,孙连仲马上感觉事情的严重性,难道鬼子真的要拿他六战区开刀?
其实不是陈际帆有什么更神的地方,而是他凭记忆感觉43年春天日军是绝不会闲着的,尤其是现在,华北兵力空虚,华东面临重压的情况下,华中日军必须寻机歼灭武汉以西长江两岸的中国军队,以减轻压力。
无论是陈际帆还是孙连仲,都低估了日军在鄂西展开攻势的决心。事实上,新任军司令官横山勇中将一到任,就准备放手大干,他要尽遣主力南下围攻九战区,就得先收拾好武汉周边,而最令他头疼的,就是这个软硬不吃的王劲哉。
为此他决定“采取用牛刀杀鸡的方式使部队体验一下必胜的作战实践,以此来振奋目前业已消沉下去的士气”(原话)。
横山勇中将命人买通了王劲哉手下一个姓古的旅长,在外面集结了五万余兵力,妄图里应外合,一举全歼128师,并进占武汉以西至沙市的大片富庶地区,然后再以这里为出发点,集结优势兵力对长江两岸的第六战区部队各个击破。
“孙将军,离仙桃最近的部队是哪支?”陈际帆问道。
孙连仲心想你想干什么?难道要增援?太不现实了。部队都散布在河汊水网地带,不是说集结就集结的。
孙连仲对着地图,“最近的部队就是华容一带的118师和战区直属三个挺进纵队,兵力不多,陈将军有什么想法?”
“我能有什么想法?日本人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