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五十六章    以友为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三百五十六章    以友为鉴 (第1/3页)

    军事会议结束了,蒋介石兴奋得很,迫不及待地召见了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la 超多好]

    赫尔利听到这位独裁者居然雄心勃勃地说出战略反攻的计划时,表情很是幽默。很明显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蒋介石又在忽悠他们。说实在的,赫尔利已经厌倦了国民政府无休止的讨要贷款、物资和装备。美国人不是舍不得钱,问题是他们希望自己的钱能够用在自己希望用在的地方,而不是变成官僚们投机的资本。每当赫尔利听到用美国武器装备的精锐部队在云南无所事事的时候,心里就会产生厌恶。

    赫尔利唯一发现蒋委员长与以往不同的地方,就是说话口气很生硬,仿佛救世主一般,“赫尔利先生,处于军事保密的需要,我无法透露更多的细节。作为盟军中国战区的总司令,我想对美国政府说的就是,为了配合盟军在各个战场上的战略反攻,我国民革命军也将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如果美国盟友希望这次行动能够取得期望的胜利,那就加大援助的力度吧。赫尔利先生,我们不是在乞讨,而是在要求,我使用中国士兵的生命在和美利坚合众国交换装备物资,这一点,请您务必转告罗斯福总统。”

    赫尔利从说话的语气中就知道这是翻译转换了口气,但是蒋先生破天荒地说了这么多,他很惊讶。

    赫尔利承诺,如果中国政府确实展开反攻,美国政府一定不会袖手旁观,将会从军事、经济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援。

    美国人的情报部门实际上已经闻到了一些味道,这么多将军云集重庆,尤其是那个传奇的年轻将军都在,绝对不是来参加中国人的春节聚会的。此外他们还发现,这些将军们来到重庆后似乎没有参加什么公众活动就匆匆返回了。就连那个传奇的陈际帆将军都不知去向。

    陈际帆此刻已经在飞往延安的飞机上了。临走前,高焕捷留下了,因为军统的戴老板居然亲自登门邀请高焕捷,说是校长给他的压力很大,他特意请“鹰眼”协助反谍工作。

    看得出来,一向自视甚高的戴笠现在正坐在火山口上,很明显日本的特务机关也很重视,派出了他们自认为最好的特工。

    在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当着张治中的面,周恩来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说他代表延安军民欢迎张治中、陈际帆两位将军访问延安,他个人愿意陪同前往。

    周恩来敏锐地感觉两位将军的到访并不那么简单,他决定同去,摸一摸蒋介石新收的这位得意门生的底。

    陈际帆看得出来,红岩村这次的态度明显比上次冷淡多了。不仅仅是因为张治中将军在一旁的原因,当然是因为他叫了蒋介石一声“老师”缘故。据他所知,中国共产党对张治中一向存有好感,这也是蒋介石特意安排的原因,因为让别人去人家不一定买账。

    陈际帆心中暗暗想笑,自己一夜之间成为老蒋的嫡系,真不知道国内其他党派会怎么看,还有安徽那些清高的知识分子。

    “两位将军,延安的毛主席已经复电,他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延安军民欢迎二位将军访问,毛主席说他也有很多问题要当面请教陈将军,届时我将陪同二位一同前往。”

    行程安排在两日后,这两天张治中干脆和陈际帆寸步不离。张将军问起了家乡的很多事,问起了自己亲手创办的黄麓师范学校,问起了自己当年亲自种下的大槐树,问起了校门口打钟的老师傅……

    陈际帆告诉他,黄麓师范学校现在已经升格为师范学院,学院遍布安徽各地。很多知名学者都应邀到那里讲座或是任教。安徽人民永远记得将军造福桑梓的举动,请将军放心,有“神鹰”数十万将士在,学子们就能有一片读书的净土。

    看得出来,张治中将军很高兴,“惭愧啊,身为民国军事将领,竟然抛弃家乡父老偏安一隅,要不是陈将军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家乡父老真不知会受到怎样的蹂躏,治中有愧啊。”

    “将军快别这么说,民国二一年,日军在上海挑衅(一.二八事变),是将军挺身而出,率精锐之师英勇抗击日寇,民国二十六年,您临危受命指挥数十万大军与日军精锐部队血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叫嚣,将军,您是民族英雄,您当之无愧!”

    “老弟,”张治中的眼神很虔诚,“我一直有一个问题想当面问你,这个问题憋了几年了。”

    “将军请讲!”

    “日寇侵华前,国民革命军拥有128个师,几十个独立旅,虽不敢说是精锐,可至少也能一战。孰料短短一年多,就丧师失地,差点亡国。但是老弟你和你的部队崛起于草莽,却能屡屡战胜不可一世的日军,这是为什么?”

    对陈际帆来说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后世学习的时候,无论是在课堂上的讲授还是在下面的讨论,还有各种历史人物的回忆录。但是站在这位抗日名将面前,陈际帆觉得有些不忍心,因为答案很残酷。

    “将军,中日两国的国力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日本侵略中国的方针蓄谋已久,初期我们打不过是正常的。丢失国土、损失兵员也不奇怪,将军不必挂怀。”

    陈际帆这句话明显有些言不由衷,因为他还有话没说完。果然,张治中将军并不满意这个回答。

    “老弟这话我不敢苟同,就拿你在民国27年的指挥的巢湖伏击战,当时你的兵力为一个团,参加战斗的兵力为1300余人,你的对手是第6师团坂井支队一个野战步兵大队约1000人,你并不占火力优势,但是最终却能全歼对手。这次战斗虽小,却奠定了安徽战局的基础,我们的家乡终于得以保全。至于后来你的那些足以载入教科书的战例更是不胜枚举,告诉我,为什么同是中国军人,会有那么大的差距,难道真是我们这些将领指挥不力的问题么?”

    “将军,”陈际帆长叹一口气,“这个问题很复杂,国民政府的战略是有问题的。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最高层本应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方针,战,则应动员最广泛的力量,和,则全体投降,指望打打停停来拖延时间就是慢性自杀。而且最严重的是,民众不知所措,无法聚集在一面旗帜下共同抗战。反映在战争中,就是各地军阀争相保存实力,派系间泾渭分明。”

    张治中没说话,他知道陈际帆所说的都是事实,淞沪会战正是委员长打打停停多次丧失战机,才会败得这么惨,不过他没有评论,他想继续听下去。

    陈际帆不想在什么军阀纷争下面多做评论,他话锋一转,“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首先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