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五十一章    跨越发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五十一章    跨越发展 (第2/3页)

 陈际帆目前还不能把河南看做是“神鹰”的地盘,必须尊重国民政府在河南的原有体系。为此陈际帆特地召集资源委员专家和河南省官员在开封召开了一次碰头会,陈际帆道:“按理说我不是河南省主席,没有对各位指手画脚的权利,今天我来也不是对个发号施令来了,我只是想牵个头请大家看看今日之河南。古人总说什么‘逐鹿中原’,可现在中原这个所谓的狩猎场成了什么样子,难道诸位作为河南父母官就没有一点感触?我是来救灾的,索性救到底,安徽准备在河南进行大规模投资,以改变靠天吃饭的窘境,这些投资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物资都从安徽调来,我不想给河南父老增添负担,至于各位,只有一个请求,维持好地方秩序,处理好纠纷,抓紧生产自救。我想,不远的将来,至少河南人会永远记住诸位,诸位在任上所做的一切,都将名垂史册。”

    陈际帆这话很直接,就是你们这帮父母官只需要搞好各自的行政工作就好了,建设的事情不需要你们负责。

    河南这些官员现在终于知道了这位第一名将的厉害,汤恩伯这样的人物都被挤走,其他的算什么?更何况人家帮河南上缴了近两百万吨公粮,无论如何,人家在这里说上两句也是有资格的。

    俨然如河南省主席的陈际帆不太懂经济,他这份计划虽好,就是短期内需要筹措大量资金,这下可把安徽上下忙够了。

    主管经济的马寅初对物价非常敏感,在货币投放量方面小心翼翼,但这次他知道,以前保守的做法需要终止了。

    随着山东、江苏(新四军根据地和国民党地方部队全部改用安徽新币)、河南、河北四个大省加入经济区,“神鹰”控制的这些地方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全国之首(伪满洲国不算),这几个省本身就是粮食大省,而且农村的政策合理,农业赋税公平、农业科技投入上升、农民积极性一直都很高,粮食、棉花、花生和其他作物已经不成问题,农业发展委员会还在山东、安徽等地试点规模化养殖,肉、蛋、禽等副食产量稳步上升。所有这些,都加速了货币的发行量。实际上,八路军、新四军的所有根据地现在已经改变了往日“穷、苦、难”的现象,因为华北日军对根据地的封锁已经崩溃、而华东新四军根本就是和安徽经济连为一体的,敌后抗日的共产党武装力量史无前例地得到了经济上的空前发展,就连一些日占区,安徽的新币也在民间得以流通。

    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后面,是“神鹰”辖区内工农业、人才、资金和技术等的强力支持。

    事实证明,陈际帆当初坚持专家治国的道路在抗战期间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短短几年下来,国外留学人员、国内知名大学的学者教授抛开政治成见,在建设国家的旗帜下聚拢在发展委员会这些本身就享有巨大威望的学者周围。人才涵盖地质、勘探、石油、钢铁、化工、机械、电子、电气、农业、交通、制药、医疗等工程领域,更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天文学等等基础学科领域。

    在社会科学领域,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学、史学等为中心的人文科学体系全部形成,培养了大量的新闻、法律、金融、出版、翻译、贸易和商业人才。

    陈际帆给发展委员会一封信中的一句话被镌刻在发展委员会大门前:“中国需要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推动国家强盛的最伟大力量!”

    陈际帆希望专家们抛弃政治成见,发挥自己所长,为自己的祖国在战火中重新崛起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多少年了,一代代的留学生怀抱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梦想踏上祖国的土地,可是他们从清政府等到民国,从军阀混战等到抗战,祖国自始自终没有给他们提供一个发挥自己科学才能的空间,大量的科技人员要么怀才不遇,要么放弃专业做了官,要么投入政治,还有的带着无限的遗憾选择重新回到国外……,今天他们终于可以甩开肩膀,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建设中去。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中国的现代化之路还会远吗?

    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发展委员会筹措资金成为可能,遍布各地的银行网点成了吸纳存款的最好终端。发展委员会针对各企业制定的严格财经制度保证了每一笔资金都能够在监控的范围内。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资金逐步到位,大量的机器设备运到河南,赋闲在家的民工被大量招收进劳动大军,挖开了修建公路和矿山的第一锄。

    同时,美国援助的石油采掘设备在徐州卸下后,又第二军两个摩步师静悄悄的护送下,分期分批运到鹤壁。“神鹰”总部下令,由第二军负责这一带安全工作,资源委员会指挥安徽过来的一部分部队负责内卫工作。

    “神鹰”终于在抗战期间,开始了自己开采石油的第一步。

    能够在战争期间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经济投资,首先得益于安徽这几年来稳定的发展。陈际帆几人幸亏是军人,他们很有自知之明地没有过多干预安徽经济的进程,而是让专家们按照经济规律一步步扎实地发展起来。安徽的钢铁产量到1942年底已经跃居全国首位,还配套有轧钢、特种钢等企业,钢铁工业的兴旺直接带来了安徽重工业体系的跨越式发展,尤其是军工。

    资源委员会在安庆、庐江等地陆续发现铁矿,在滁县、庐江周边陆续发现铜矿,使得军工产量呈现惊人增长势头。扩建、兴建了一大批煤矿、铁矿和铜矿。

    在淮南新建了一座10万吨规模的特殊钢厂,自行设计制造了一座国内最大型的轧钢机,建成投产一座无缝钢管厂、一个钢板车间、一个钢轨车间和一个大型钢筋车间。

    在定远新建了冶铜基地,年产粗铜一万吨、电解精炼铜3000吨。

    在基础工业强劲有力的发展势头下,军工生产终于扬眉吐气了!

    通过华侨从国外招募的犹太技师大量涌入,这些流落世界各地无家可归的犹太人得知中国可以高薪雇用他们的时候,毫不犹豫带着家人辗转来到中国安徽。犹太技师在这里得到了他们从未见过的尊重和优待,不仅报酬丰厚,而且地位很高。作为回报,他们在工作中付出百倍热情,不仅自己工作,还培养出大量的学徒。

    犹太人严谨的工作态度是传统农业大国土地上的中国人所不能比拟的,他们带来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最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职业操守。

    所有这一切,带来的是令人欣喜的成就。

    步枪产量达到月产两万多支,其中突击步枪产量以每月六百多支的产量稳步上升;机枪和冲锋枪因为引进了大量冲压技术,工时大大缩短,产量上升非常快,机枪可达到每月四百挺,冲锋枪每月两千多支。除装备本身外,还销售给八路军、新四军和政府军。除了大量生产通用机枪外,还改进了日式轻机枪和捷克式轻机枪作为部队辅助装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