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三百五十章 民心所向 (第1/3页)
中牟城外很是热闹,汤恩伯亲自押着荣子桓、厉文礼和张步云三个主犯和身后缴了械的两万部队到城外喊话。
这一幕很难得,中外记者、社会名流和蒋介石委派的全权代表陈布雷同时见证这一时刻,大名鼎鼎的河南王汤恩伯居然要负荆请罪,引起了媒体记者极大兴趣,也让幕后的蒋介石很没有面子。
可最受震撼的,还是陈际帆身边吴化文和萧健九等人,同是从山东过来的,他们庆幸自己的选择,同时才真正认识到,和陈际帆作对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几个自作聪明的傻蛋以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了,谁知陈总司令没费一兵一卒就让人家给乖乖送上门来,而且叛逃的部队一个不落全回来了,所有武器全部在后面的车上。
他们现在关心的,是陈际帆会怎么处理这些人。荣子桓厉文礼张步云三人就不用说了,“自作孽,不可活”,神仙也救不得他们,但是这两万部队大多数不用想都知道是无辜的,难道也要给他们殉葬不成?
如果真是那样,就太令人寒心了。
望着已经被打得半死不活的三个叛逆,陈际帆没有任何表情,“押起来!”
汤恩伯一挥手让部队押着两万名士兵送过去后,遥遥对陈际帆一拱手,“走!”
“慢!”陈际帆大喝一声。
汤恩伯手下的士兵立刻警觉起来,手里的枪也抬高了许多,这边陈际帆的警卫团长大喝“混账!把枪放下!”说完双方拔枪相向。
“干什么你们,把枪收起来!”陈际帆大喝警卫团。
在警卫团战士不情愿的收枪声中,陈际帆大步流星走到汤恩伯面前,“汤司令,我敬重你在抗日战场上的功绩,却非常憎恶你在河南的所作所为。你虽然把叛军交回来,可是你却无法向我解释为什么他们会得到你那么久的庇护。”
“哼!”汤恩伯不想说太多,“人你也要回去了,枪你也收回了,还想怎样?我告诉你,你的阴谋不会得逞的。”
“哦,看来汤司令还是没有明白自己的处境。我告诉你,这事不会就这么算了,我首先两个旅长叛乱,为什么败逃后会选择逃亡你的防区,并且你还庇护他们近十天,汤恩伯,你到底想干什么?”
“陈长官,虽然你在抗战中有所建树,可你用不着血口喷人,我什么庇护过他们了,身为河南地区最高军事长官,我难道不需要时间调查一下吗?今天,问题调查清楚了,我奉委员长命令,把人交给你处理。你自己的属下叛乱却没能将他们缉拿,还要我给你擦屁股,现在居然要反咬一口,我倒想问问陈长官,您又是何居心?”
陈际帆笑道:“没想到日本人眼里的汤司令竟然还能言善辩,叛乱分子进入你防区后,我便马上给你发电报说明了原委,你当时要么将叛乱分子,要么就地把我的部队送回来,可是很遗憾,你没有这么做。是何居心,不得而知。叛乱分子反倒是成了你的座上客,很好,很好。阴谋煽动叛乱,我到想请蒋委员长和全国民众给我一个交待。”
汤恩伯无法再解释下去了,不过他相信一件事,就是陈际帆不敢拿他怎么样,蒋委员长更不会拿他怎么样,所以汤恩伯不情愿地行了个军礼后带部队离开。
正如汤恩伯猜想的那样,蒋介石当然不想把他怎么样,因为蒋介石知道,汤恩伯是冤枉的。只是现在舆论压力很大,所以他督促汤恩伯先把人还回去,然后拖上一段时间就会过去的。
可蒋介石万没想到,全国舆论几乎是一边倒,甚至内部也传出很多人希望汤恩伯调离河南的议论。
这里面推波助澜的舆论主要是保国同盟和民盟的知识分子们,他们掌握了大部分的民间报纸,对汤恩伯在河南早有不满,现在见有机可趁,哪肯放过汤恩伯。(.la 棉花糖)舆论天天鼓噪,有喊杀的,有喊撤职查办的,更多的要温和的多,敦促军事委员会调离汤恩伯。
外国驻华媒体也在攻击汤恩伯,甚至含沙射影地箭头指向蒋介石。英美驻华使馆关心的是“神鹰”何时能在华北展开大反攻,以牵制日本不断南下的关东军。
蒋介石面临的压力很大。他曾把这件事放在军事委员会上讨论,但大多数人都没有发言,搞得老蒋一点主张都没有。
最后老蒋只能求助自己的秘书陈布雷。他知道陈布雷这个人厌恶政治,但是对他很忠心,在党内从不拉帮结派,看事情清醒客观。
果然,陈布雷开口了:“这是陈际帆的借题发挥之计,可问题是他的目的是什么?”
老蒋叹了一口气:“我也是这两天才搞明白,陈际帆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是想在河南站住脚跟,不,确切地说,是想挤走汤恩伯,把河南变成第二个安徽。”
“委员长,”陈布雷的称呼很严肃,“按理说,中原乃兵家必争之地,无论从方面讲都没有可能放弃,但是现在,我们也许只有放弃了。”
“连你也这么说吗?”蒋介石的声调提高了很多,“河南驻扎有我三十多万部队,难道就因为这样一件偶然的小事就要放弃吗?中华民国政府的尊严何在,我这个委员长的尊严何在?”
“委员长,中国军民在您领导下艰难地和强我百倍的日本侵略者打了五年之久,您和中华民国的尊严早就印在西方强国的心中了。现在当务之急是,不要因一些无关大局的事情影响国家长远大计。”陈布雷说话比较含糊。
蒋介石很聪明,他似乎听出一些弦外之音。“陈际帆对中原虎视眈眈,用这样卑鄙的手段逼迫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无论从国家大计还是个人感情,河南都是不能让的。”
“卑职以为,委员长不用让出河南也能平息这场风波。”
“说说看!”蒋介石有些好奇。
“汤恩伯在河南民怨甚大,此次河南受灾,国内外舆论都把矛头指向汤恩伯,也含沙射影地指向国民政府。现在汤恩伯惹上了正在全力救灾的‘神鹰’,局面更加被动,只要汤恩伯不在河南,就可以平息各方的怨气。”
“不行!”蒋介石毫不犹豫拒绝了,没有讲理由,其实理由谁都知道,河南和陕西是重庆政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