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四十六章    灾情如火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三百四十六章    灾情如火 (第1/3页)

    济南光复后,山东全境得以光复,青岛的战略地位骤降,因为日军已经不可能再从这里登陆,更不可能派出有限的兵力驻守这座孤城。日军大本营紧急调整对策,华北日军以山西为制高点,以河北的石门、保定和平、津两座城市为依托转入战略防御。

    而“神鹰”经此一战,收编的部队战损近半,陈际帆重新将部队整编,荣子桓、张步云和厉文礼三支部队整编为一个师,辖两个旅。虚报数额的吴化文遭到陈际帆的严厉训斥,一怒之下,陈际帆亲自前往德县主持整编,将吴化文部取消第八军番号整编为一个师,一万六千余人,多余的四千多人全部由第七军接收。

    这样,在山东和河北两省,“神鹰”第一集团军成为了一个兵力近二十万人的强大军事集团,辖第一军、第二军、第七军和三个独立师(师长萧健九、荣子桓、吴化文)和一个炮兵师近二十万人,兵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整个华北方面军。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陈际帆一定会挟济南战役胜利之余威向石门发动攻击的的时候,兵强马壮的第一集团军却停止了战争步伐,令国内政界军界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对陈际帆和他的六个战友而言,这并没什么不能解释的。因为他们现在不约而同地在阅读一份从河南转过来的报纸----南阳《先锋报》,这是由一位叫李静之的爱国人士创办于42年初的民办报纸,报纸最醒目处有一篇名为《灾象已成、迅谋救济》的社评。社评已十分沉重的语气和令人震惊的事实列出了河南大旱的种种景象,并呼吁政府未雨绸缪,迅速拿出救灾的统筹办法。而且在报纸的整个版面,几乎都是对灾情的跟踪报道和各种救灾的建议、措施,甚至还有对奸商、官僚、高利贷者、为富不仁者的声讨和鞭挞。

    这份报纸引起了陈际帆等人的高度重视,七个来自后世解放军的优秀军人不约而同再一次聚会徐州,不是为了作战准备,而是准备自觉履行在前世他们履行过无数次的神圣职责。

    这一次,不会再有上级发布紧急命令,也不会有全国各地援助的救灾物资,更不会有在同一国家政令之下畅通无阻的交通,更不会有媒体连篇累牍、悲天悯人各种报道和活动。一切都要靠他们自己!

    “救灾是肯定的,我希望至少在咱们七个中间达成这样的共识,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组织好这次救灾。”陈际帆脸上没有一丝大战胜利后的喜色。

    “头,我们对灾情的了解仅仅局限于这份报纸上有限的报道,根本不清楚河南受灾的基本情况。”赵俊还是首先发言。

    高焕捷说:“我们的特工已经活跃在灾区一线收集情况,灾情绝对是不容乐观了,这次是河南全省遭灾,年初的河南就没有下雨,河南人靠着去年的秋粮勉强挺到夏天,谁知道整个夏天滴雨未下,地里干得根本没办法种庄稼,现在全省已经成为重灾区。”

    “没错,邱瑞荃就跟我商量过,说是今年河南大量流民涌入安徽。”钟鼎城接过话头。

    “这些人得到妥善安置了吗?”陈际帆问道。

    “大部分去了白湖农场,但白湖农场根据当初的政策,现在已经将土地的经营权交给了当初黄泛区的流民,可供安置的土地有限,沈教授们正在准备方案开荒。”

    胡云峰说:“头,我看时间有限,首先咱们几个要有分工,其次必须将救灾的重要性动员到安徽、山东、河北、江苏等咱们自己的辖区,尤其是各级官员和发展委员会的专家们,只有全部动员起来,救灾的事情才能更顺利完成。”

    钟鼎城说:“事情很棘手,一方面国民政府好像视而不见,至今没有见到政府的任何措施;另一方面咱们刚刚给了日军一个响亮的耳光,保不准小鬼子会卷土重来报复咱们。”

    陈际帆摆摆手,“不用管鬼子,只要第一军和第二军相互配合,加上华北的八路军,鬼子那点兵力是不敢轻举妄动的。至于国民政府,我们不强求,但是我们可以发出通电,我‘神鹰’数十万将士决心节衣缩食,抗旱救灾!”

    几个人商量下来,各自的工作做了具体分工,胡云峰负责在安徽和苏北筹措粮食,陈际帆负责在山东和河北筹粮,高焕捷负责到河南全省调查旱情、暗访当地的奸商、贪官和为富不仁者,罗玉刚负责华北方面两个军的临时指挥,赵俊和文川浩率特种部队进入河南灾区,保证粮食运输、发放。

    最后陈际帆想了想,“河南是汤恩伯的地盘,我们这样大张旗鼓的行动,必然引起他的猜疑,我认为把山东的新编三个独立师调往河南参与救灾比较合适。”

    参谋长道:“这三个独立师刚刚编成不久,思想上恐怕转不过弯来,我担心让他们去救灾会误事,还是调第三军过去比较好。”

    “我正要通过救灾来检验这些部队,灾情就是军令,如果有救灾不力甚至同流合污者,趁机清除,如果基层官兵能够忠实履行职责,那么他们将受到一次最好的思想教育。作为‘神鹰’的一份子,他们必须明白,抢险救灾也是军人的天职。”

    钟鼎城道:“河南全省受灾,我第三军还是负责从南面运送粮食到河南为好。”

    会议结束后,陈际帆亲自飞到安徽,召集安徽政界、发展委员会、教育界和实业界等进行灾情动员。最先动起来的是新闻界,主管新闻的邹韬奋很惭愧,虽然他们的记者也在河南陆续发挥一些报道,虽然他也曾通过保国同盟组织一些有限度的救灾,但比起南阳的《先锋报》长期跟踪灾情,他们做得远远不够。邹韬奋立刻组织各报、刊和广播电台组成联合新闻调查团跟随“神鹰”的部队奔赴河南。

    第一批20万吨粮食起运的时候,得到白湖农场所有百姓的鼎力支持,这里的百姓一部分是当年花园口决堤的河南人,另外大多数是几个省黄泛区的难民,几年下来他们在白湖农场扎下了根,可河南遭灾还是让他们非常牵挂,百姓们干脆自愿组织起来带上家里不多的余粮,带上独轮小车、大车等运输工具,跟着运粮大军北上。

    灾情实际上是很严重的,《先锋报》记者的一篇评论可见一斑:“ 河南农民,是一头牛,一只骆驼。忠诚、驯顺、忍耐,是河南农民的特点。抗战六年来,河南农民抢先拿出自己所有的一切交给国家,默默地捧出汗水换来的粮食,默默捧出自己的儿子,谁都知道河南兵役第一,征购征实第一。

    但是,自然的暴君,从去年起,开始摇撼了河南农民的生命线。旱灾烧死了他们的麦子,蝗虫吃光了他们的高粱,冰雹打死了他们的荞麦,到秋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