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总统特使 (第2/3页)
切都符合美国的民主模式。
赫尔带着一丝好奇来到这个曾经被媒体连篇累牍报道的地方。在徐州他一下飞机就见到了这支军队的灵魂人物---肩扛将星的陆军二级上将陈际帆。
陈际帆的年轻让赫尔有些自卑,因为他看上去的确太老了。不过,赫尔发誓,在徐州机场迎接他的仪仗队是他生平见到最好的欢迎方式,从这些神态坚定,军姿端正的中国小伙子身上,赫尔仿佛看到了中国战区的希望。
在飞机上,赫尔简单阅读了关于这支军队的简要资料,并且认真聆听了陈纳德讲述他和这支部队具有传奇色彩的合作经历。他的结论是,这是一支认可政府但却有自己绝对独立地位的军队,一支数量庞大而且战斗力极其强悍的军队,一支具有先进训练作战理念而且从未失败过的军队。
这就足够了!赫尔希望此行能有所收获,最低限度能同这支军队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使美国能够在华东地区建立稳固的前进基地,从而打击日本本土;使美国能够了解中国战场上对日作战的情况,从而对太平洋战争的战略规划;使美国能够评估中国在战后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亲美政府,从而为美国规划战后格局提供决策依据。
在徐州,赫尔受到了类似元首的待遇,他见到了这支军队的参谋长,一个总司令同样年轻的军人。
两位军队最高长官针对几个星期前美国航空兵的战斗提出,他们愿意提供徐州和安徽、山东等地几个小型机场给美军使用,从而缩短美军轰炸机的航程,而且陈际帆和胡云峰两人均提到在华东控制区安装大功率雷达的事情。双方一拍即合,经过详细协商,美国决定在安徽中部山区建立一个大功率雷达站,美军第十、第十四航空队进驻徐州和合肥,美军继续增加对“神鹰”的军事援助,增加四个轻步兵师和一个中型坦克师的装备,增加中型运输机的数量以帮助“神鹰”训练空降兵。
不过,赫尔没想到的是,这个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军阀并没有对他提出的装备援助讨价还价,而是将话题转到其他方面。
陈际帆道:“感谢美国政府和人民的无私援助,但是输血不如造血。只靠贵国的援助,我们也不能对日军发起更大规模的战争。”
陈际帆的意思赫尔当然听得出来,可援助机器设备和原料并不在他的授权范围内,而且目前国内生产旺盛,没有过多的设备可以转让出来。而且赫尔很惊奇,为什么这个年轻将军对送上门的便宜不占,反而愿意自己搞生产,要知道,生产军火是系统工程,没有完备的基础工业根本不肯而过。
赫尔不由问道:“将军的意思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您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武器装备援助,但是你担心后勤运输等问题。”
“不,赫尔先生误会了,”陈际帆道,“美制武器的确有它的有点,但是我们希望制造中国士兵需要的武器。我们的工业基础落后,大型技术兵器需要美国盟友援助,可我们希望至少能够自己制造自己的制式轻武器。”
赫尔没有正面回答陈际帆提出的要求,因为这里牵扯很广,除了说服国会,还要考虑到蒋介石政府的态度。
没想到陈际帆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我们已经在美国购买了一整套石油开采和炼油设备,希望能够在美国军舰的保护下运到中国来。”
“石油?你是说石油?我没有听错了,你们居然发现了石油?”
“还没有,我们的人员正在勘探,但是我们需要提前筹备,我们需要火力发电机组,需要大型焊接、锻压设备,需要化工生产线,更需要精密机床和检测仪器。”
“将军,看在您的部队勇敢进攻日军的份上,我愿意说服总统给予你们必要的帮助,但是我想先和您探讨另一个迫切的话题。”
“可以,请讲。”陈际帆礼貌地说。
“据我们所知,日军正不断从关东军调遣兵力到太平洋,美国政府希望中国军队能够对东北有一定威慑,而目前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似乎只有您的部队,这也是我们愿意加大援助力度的直接原因。”
陈际帆和胡云峰互相看了一眼,心想美国人还真是直接,还不隐晦自己的真实意图,好,和这样的人说话不累。
胡云峰道:“东北、蒙古是我国固有领土,我军迟早会进兵东北。而且独立打败盘踞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一直是我们的目标。作为一个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巨大贡献,付出巨大牺牲的大国,中国有理由在战争结束后收回自己的固有领土。包括台湾、澎湖、东北和蒙古,同样也包括西藏和缅北。”
赫尔是第一次听到中国人在他面前赤裸裸地提出如此众多的领土要求,台湾和澎湖没有问题,东北问题也不大,可是蒙古牵扯到苏联,而西藏和缅北牵扯到英国,美国人不可能在这件事情上表态。
赫尔道:“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在战争中的表现,国际社会是承认的,美国政府愿意尽自己的力量为贵国谋求战后的大国地位,可是对于胡将军所说的领土要求,美国政府无法给予回答。而且恕我直言,此时此刻提出这些是不合时宜的。”
陈际帆知道老奸巨猾的赫尔不可能表态,便补充道:“蒙古问题牵扯到苏联,但是,苏联和日本签订了中立条约,已经侵害了中国利益,我们不承认苏联是我们的盟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地方,战后美国政府是希望苏联的势力进入亚洲,还是希望这个庞大的帝国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我想这个更重要。”
赫尔早就听史迪威介绍,说坐在他面前的将军绝不仅仅是军人那么简单,他们对国际形势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并且能善加利用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陈际帆的话让他相信了史迪威的结论,因为这正是美国政府对战后世界格局的考虑,赫尔对陈际帆精准的判断十分惊讶,知道接下来他又要祭起老一套,说服自己按照他们需要的思路进行。
资深政客赫尔虽然对中国充满好感,但他不认为自己应该被牵着鼻子走,陈际帆说的这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