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根据之争 (第3/3页)
硬着头皮继续:“我和我的部队是国民政府任命的反攻部队,如果我向蒋介石讨一张鲁苏皖战区总司令的头衔,我想他一定会非常乐意的。可我不想这么干,请粟将军向贵党组织转达我的意思,我不是来挤压八路军,更不是来替蒋介石抢地盘的,我和我的部队没有靠国民政府养着,一切都要靠自己,如果我们不能在鲁西南建立稳固的后方,将直接影响到下一步的作战。我只想请您向贵党上级组织转达我的意思,我们两方可以通过谈判协商,而且以后我们还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粟裕笑道:“就我个人而言,很佩服将军军事政治两手都硬的能力,我可以转达,但是我以为战事紧迫,还是将思路放到如何制定下一步行动上来的好。”
电报很快发出,山东省委觉得事关重大,将电报转给北方局,最后转到了中共中央。
电报引起来中共中央的重视,包括毛主席在内的高层都觉得这是一个新问题,弄不好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神鹰”第一集团军师出有名,而且确实取得了不俗的战绩,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巨大威望。他们要求治理自己占领的任何一个地方,在舆论上是说得过去的,因为他们代表的是国民政府。可万一被蒋介石利用,陈际帆前脚走,蒋介石后脚就把他的亲信派到根据地,那么蒋介石费尽心机得不到的东西,将会在陈际帆抗日的旗帜下变得轻而易举。
中共中央连夜召开政治局会议,最后决定在如下原则的基础上与“神鹰”合作。
一、 华北、山东地区已有的抗日根据地,“神鹰”军队和政工人员必须承认当地抗日民主政权的合法性。在此基础上,“神鹰”可以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进入政府。
二、 必须承认各根据地抗日武装的合法性。对于一切向日军进攻的部队,中国共产党和领导下的八路军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以策应正面作战。
三、 “神鹰”抗日部队可以自行决定在当地招收新兵,但不得用强制性手段,或是使用武力强迫人民的游击武装整体加入。
四、 为了支援“神鹰”的抗战,根据地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按比例征收军粮无偿交付。但“神鹰”不得使用武力改变根据地土地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
五、 以上原则只适用于“神鹰”。
这五条原则通过电波发到陈际帆手里的时候,陈际帆心里冰了一大截,条件太苛刻了,第一条没问题,就算在安徽也是这么干的,可在安徽粮饷税收是有保证的。第二条行不通,自己要经营的根据地老是出现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对于“神鹰”的征兵工作会造成极大困难,至于第四条,那从军事上就行不通,后勤得不到切实保障。
陈际帆不同意,他想回电请中共中央再考虑考虑。陈际帆说,对他而言,任何有碍“神鹰”抗日的政策都不能接受的,“神鹰”要独自面对日军重兵集团,没有可靠的兵源保障后勤保障,仗没法打下去。
最后他还补充道,他不愿意用国民政府和舆论来压人,希望中共中央或者八路军派出代表商讨。
主席看到陈际帆的回电,笑道:“这个年轻人不简单啊,仗还未打完就考虑的这么远,我看可以让少奇同志代表中央与他进行谈判,这件事必须有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案,另外在战役期间,山东八路军该帮的还要帮。在鲁西南地区可以做适当让步,但是在其他地方,一定要坚持原则。我们既然能调部分新四军归人家指挥,这点让步有何不可?”
陈际帆不想拿国民政府的帽子压人,可国民政府在这件事上并非无所作为,事实上,就在“神鹰”踏足山东的那一刻,蒋介石就想到了这一点。他没有办法将势力渗透到安徽,可他非常乐意看到陈际帆在山东和共产党争地盘。他知道,陈际帆要想维持他那支庞大的军队,必须要有更多的地盘和人口,而苏北、山东、河北、山西现在成了共产党的天下,陈际帆正好可以挤压八路军的战略空间。
经过军事委员会的讨论,蒋介石干脆签发了一张委任令,任命陈际帆为国民政府鲁苏皖战区最高军政长官,对三省军事行政有领导权。这张委任令的原件还在路上,蒋介石就通过报纸广播造出舆论,表明政府在光复国土上的坚定决心,并且含沙射影地提到,在沦陷区一切抗日的武装力量都需要接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承认,否则视为非法武装限期缴械解散。
陈际帆苦笑,没想到自己还真升了官,但这件事扯上了蒋介石,恐怕是不好收场了,罢了罢了,先把这事放放,只要能守住济宁,来日方长一切都好说。
相比之下赵俊和钟鼎城要单纯得多,缴获32师团和济宁的武器弹药后,赵俊从老钟那里领走了部分武器,开始像当初小王庄那样准备试点,他觉得头能做到的,他也能做到。
7月9日、10日,李祥韬的工作队开始在菏泽建立总办事处,并派出工作人员到处调研。而第一军在得到后方部分兵源补充后,开始朝济宁进发。第二军返回徐州继续修整。
7月11日,已经集结完毕的日军,开始了向济宁和临城两地的大规模进攻。
下载本书最新的txt电子书请点击:
本书手机阅读:
发表书评: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第三百二十四章 根据之争)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