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十九章    瞒天过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十九章    瞒天过海 (第2/3页)

1军、57军等部队。而山东腹地更是不好办,日军几个师团旅团的兵力要想完全控制山东,本身就已经捉襟见肘,现在要大规模调兵南下,可以说,困难重重。

    而这些困难,随着新四军粟裕将军一行到达淮南后更加明显。

    时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的粟裕将军被新四军党委派到淮南,这本身就说明了新四军对淮北地区攻势作战的重视,1942年的苏北、淮北、山东等地犹如死水一潭,日军除了偶尔发起战术性的清剿肃正之外,根本无力再进行大的进攻,而新四军要想通过攻坚收复失地根本不现实,因为日军占据主要交通线,部队机动速度快,又有制空权,新四军要想发起大规模进攻是不现实的。反倒是要和同样活动于敌后的国民党顽军打交道。

    现在有一支部队要想淮北地区开进,这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清瘦的粟裕将军只带了一个排的警卫和一些参谋人员,从苏北越过津浦路顺利到达淮南。(.la 无弹窗广告)

    粟裕没想到的是,面前几位年纪轻轻肩扛将星的军官会主动向他敬礼,这可不敢当!比起新四军的条件,淮南可以说是天堂了,“神鹰”第一集团军司令部门前的警卫部队也是精神抖擞,武装齐全。

    一番客套之后,粟裕婉拒了陈际帆安排的欢迎宴,要求开始工作。

    陈际帆和粟裕两人对“工作”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粟裕认为的工作是通报新四军在苏北地区驻军的情况(这是上级授意的)和日伪军布防情况,为陈际帆制定作战计划提供参考,并且应陈际帆要求与新四军协调保护津浦线以及肃清伪军之任务。可陈际帆更希望粟裕能了解自己的部队,在参谋部提出更多的作战意见。

    粟裕对陈际帆委婉提出的要求感到很惊奇。因为他可不认为自己比面前这位将日军杀得丢盔弃甲的年轻将军更加高明,其次根据陈际帆所说,实际上“神鹰”已经做了进攻前大量而细致的工作,现在需要的,只是一个时机而已。

    “粟将军,我们的计划是,以第二军装甲部队在炮兵的协助下对淮北徐州的日军防线实施突然打击,然后突破一点后杀向纵深,一举切断徐州和山东日军的联系,在最快的时间内歼灭17师团,然后沿津浦路进军山东。其中的关键是战役的突然性,换句话说就是能不能在日军防线正面秘密集结部队。”

    粟裕笑道:“其实陈将军已经做了大量工作,贵军在长江北岸的部队不是正紧锣密鼓地做渡江准备吗?如果不是贵军通报,不要说日军,就连我们都无法判断贵军的进攻方向。如果能再使用一次欺骗手段,让日军误判我军真实意图,那么此次计划就真的完美了。”

    陈际帆开始站在地图前深思,忽然他和粟裕两人同时喊道:“瞒天过海!”

    不过,英雄所见只是略同而已,粟裕的瞒天过海纯粹是三十六计,而陈际帆的瞒天过海则是有战例作为参考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人为了突破西奈半岛上的巴列夫防线,就使用了这一招。

    粟裕道:“既然南面已经把戏做得这么足,不妨就做得更像,将军可以命令南面的部队停止一切行动,而北边可以开始大规模演习,据我所知,贵军刚刚接受这么多装备,的确需要演习,这样可以继续造烟雾,让日军无从判断方向。”

    其实粟裕虽然提出这样的建议,他本人是非常佩服陈际帆和他的同僚的,这么年轻就能将战役准备做得这么充分,这是他想不到的,可他更想不到的是,年轻的参谋长马上将他的建议展开,讲得更加具体,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胡云峰的计划是,第一集团军全体在宿县一带进行演习,演习时间四天,白天去一万部队,晚上撤回一半,另一半利用地形隐蔽,第二天继续。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集结兵力,二是可以让日军放松警惕。

    其实日军的警惕性还是很高的,并且搜集情报的能力也很强。徐州地区的日军得到了附近的兵力加强后,果断放弃了淮北,沿徐州南铜山至萧县一线构筑了第一道防线,然后在徐州东西两侧的陇海路上放置重兵,这还是鬼子在中国大陆上第一次采取防守态势,所以很多部队都不太习惯。

    这一带虽是平原,可鬼子利用铁路为纽带,设置多个炮兵阵地和壕沟,并且在阵地上大肆修筑碉堡,并且调集了众多的机枪步兵炮加强基层部队的火力。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仅靠人海战术的话,十五万人不一定能突破日军防线。

    可在南边的防线上,日军不可能把自己所有的家底都摆上,首先是其他地方也需要兵力,其次是还没有任何情报表明中国军队进攻方向是徐州。

    1942年7月1日,“神鹰”第一集团军第二军、第三军开始向淮北进发,在淮北市以北的广阔地域进行“神鹰”建军以来最大规模的演习。一时间尘土遮天蔽日,行军队列浩浩荡荡。

    徐州第17师团紧张得魂都掉了,赶紧让前线做好一切准备,并且将预备队调至徐州机场附近伺机支援。可是日军失望了,两个军的兵力在这里驾着坦克跑来跑去,丝毫看不到任何进攻迹象。

    第一个白天很快结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