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逆境筹划 (第2/3页)
关心让他感觉心里暖洋洋的。
其实戴安澜心里也有疑惑,他也不知道后面的两个师能不能按时增援。
陈际帆听到戴安澜的疑问后没有做肯定的回答,只说了句:“成事在人,谋事在天。真到战局不可收拾的关头,就算没有援兵,陈某也定当只身前来和海鸥将军一起战斗,陈某说到做到!”
有这话,肝脑涂地也值了!
戴安澜知道,陈际帆手里还有点部队,而且都是精锐,这位老乡和别的军官不同,哪里最危险他就喜欢去哪里,这份胆色国内无出其右,而且每每能大胜而还。陈际帆既然说他要来,就一定会来。这下还有什么顾虑?
戴安澜的顾虑打消,陈际帆的好消息也来了----宋关虎的独立第一旅赶到畹町了!正在四处寻找车辆入境!
妈的,老宋啊,你终于到了!
从同古回到彬马那,胡云峰就给陈际帆浇了一盆凉水,从畹町到同古有八百多公里,如果要老宋增援的话,除非有足够的火车和汽车,否则他还是呆在腊戍比较现实。
宋关虎本来早该到了,可他身上带着几万吨粮食。行军速度自然快不起来,因为在河南陕西境内,鬼子的飞机是绝对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所以只能是白天休息晚上行军,耽误了很多时辰。
陈际帆问:“最少可以给老宋多少时间?”
“二十天,二十天赶不到,老宋就去东边的东枝。我判断鬼子一定会从东面经垒固、东枝抄整个远征军的后路,真要那样,远征军就是大败之局。”
“对了,赵俊有消息了。”
“这小子在哪儿?”
“同古以南三十多公里处,他来电请示下一步行动。”胡云峰好像有话没讲完。
陈际帆没说话,而是身体前倾,眼睛紧紧盯着缅甸地图。
“这样不行,”陈际帆自言自语,“不行。”
“什么不行?赵俊他们不行吗?”
“我是说光这样等日本人上来,消极挨打不行,咱们的计划很冒险,把希望全部寄托于新38师和新22师能否按时集结到位,如果不能呢?”
胡云峰没有说话。
“参谋长,现在仰光还未陷落,鬼子的两个师团仍然不能北进,我判断,日军一旦进攻仰光得手,必然会利用军舰在短期之内增援,决不能等到日军增援到位。哎,有点乱。我是说,鬼子来快了,200师就要独自面对两个师团主力的攻击。再加上鬼子还有飞机支援,而我方后续部队又上不来,很危险。”
胡云峰接过话头:“鬼子如果稳扎稳打,同古战役有可能会泡汤,老蒋只给你三个师,就算加上宋关虎的独一旅,也不行!”
“要拿捏得准,很难!”这是陈际帆第一次说出这个字。
“可我们在南面还有赵俊的部队。”胡云峰提醒道。
“从现在起,赵俊由你全权指挥,他们在敌后只负责收集情报,对仰光以北鬼子可能的仓库、机场和交通咽喉都要详细标记,然后向你报告。在不清楚鬼子下一步动向的情况下,他们不得贸然攻击。”
“你是不是怕他们惊扰了鬼子?”
“我们的胃口不能太大,这两个师团如果北上,绝不是一个方向,西面有英军的英缅第一军(英缅第1师,英印第17师,英第7装甲旅合编),油水更足,鬼子不会放过的。因此我们只要能在同古城下全歼鬼子一个冒进的师团,就算胜利。”
两人正说着,高焕捷拿着一份电文过来,“这是奉命接受我们指挥的新四军特别纵队的电文,他们强烈要求入境作战,头,您看怎么安排?”
“同古即使打胜,我们也要撤,撤得好,远征军毫发无损回国,撤得不好,就有可能被包饺子。所以我们的提前谋划,同古战役后,我们几个做一个分工,果敢地区交给新四军,由他们独立发展,他们爱怎么做就怎么做,党员越多越好。缅南留给赵俊和王楚英开辟游击基地,我们就到曼德勒以西,和赵俊南北呼应。”
“缅北呢?还是我去吧。”胡云峰说。
“我不同意!”高焕捷道,他一般很少反对头和参谋长的意见。
“理由?”
“这里不是中国,不能指望化整为零造窝下蛋的方式发展,相反,除了果敢地区的汉人以外,其余的缅甸土著对日军持欢迎态度,这种分散的方式非但不能起到发展的作用,反倒有可能被日军各个歼灭,太冒险了。”
陈际帆道:“我们不可能在缅甸久待,看缅甸这种混乱的,远征军还是早一天离开这是非之地,但是我们必须在离开之前做以下几件事,一是将华侨志愿队长期保留,给他们最好的武器,训练他们丛林游击的能力,坚守在缅甸敌后,为以后的反攻创造条件。二是果敢地区,只要新四军不走,这地方没问题。第三,就是我们的人能不能牢牢控制缅北的敌后区域,将来反攻,我们能不能理直气壮地拒绝英国人再踏足这里?”
“头,你真累,太愁人了。以后的事情再说吧,当务之急还是南边的同古。”高焕捷道。
胡玉峰眼睛一亮:“头,缅甸的事还是交给新四军他们,中国共产党组织严密,信仰坚定,一定能在短时间内在缅甸站住脚。到时候咱们也可以放心离开。”
陈际帆点点头,他的目的并不是自己出兵占领缅甸,他没有那么大的实力,最终目的也许只能是将果敢地区并入中国,然后在缅甸土著人中发展亲中的势力,这也算是穿越后完成上级的任务吧。
陈际帆命令:“林旭文所部在果敢完成与新四军特别纵队交接后,到滇缅公路沿线协助梳理交通,并帮助安置北撤华侨,吸收他们中的青年参军。”
与此同时,参加同古会战的另外两个师长正一起向彬马那行进,而他们各自的主力部队仍然在交通拥挤的滇缅公路上艰难行军。
孙立人和陈际帆是老相识了,他向廖耀湘夸耀道:“当初在武汉,我这位老弟还自称连长,到税警总团伤兵营去打主意,几年下来,他已经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