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六十章    战火桃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六十章    战火桃源 (第2/3页)

迫卷进去,战争,中国人难道在抗日战争之后还要再来一场规模更加巨大的战争?到时候这支抗日英雄部队是转向进攻国民党还是向共产党开枪?

    这么大的事,陈际帆决定首先给自己的六个战友通报。紧急把大家找来后,陈际帆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大家先是一阵沉默。他们知道头心里想的是什么,在他们那个时代腐败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头想做一次勇敢的尝试。

    钟鼎城说道:“老陈,你可要好了,这条路一旦走下去就没有回头路了,按照咱们刚来时候的想法,部队到时候还是要回到党和主席的领导之下的,后来你说为避免参加内战,部队会登陆动东京,作为占领军。今天我们一旦这样走下去,后果如何都无法预料啊。”

    其他几个军官比较年轻,对政治不讨敏感,所以没说话。陈际帆说道:“我们这些当兵的,在和平时代听党指挥,只考虑怎么去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可是今天的情况完全不同了,要知道,我们身处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时代,不夸张地说,除了我们这几个人还是原来的样子,我们吃的、穿的、住的,认识的,消灭的都是这个时代的。打仗的时候我们义无反顾,纵然会有牺牲也毫不犹豫,如今,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我愿意带着大家再次踏入未知的领域,一如当初我们组建‘神鹰’一样。军事上,我是你们的领导,可我们实际上已经是亲人,是兄弟,我们在这个时代,注定要把命运连在一起,分不开了。所以,我需要你们的支持,让我们像当初热血豪情打鬼子那样,重新学习如何保证这条船平稳驶下去,纵然有一天我们不在了,也能给后人留下一些可资借鉴的东西。”

    “同意!”“同意!”沉默之后大家再次表态。

    得到战友的支持,陈际帆开始实现他的庞大计划。

    首先是把想法和发展委员会的专家们做了沟通,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的良性循环不能建立在某个领袖或是团体自律的基础上,全体中国人都有权利参与和自己利益相关的事务,享受国家发达带来的幸福,没有人能够代表人民做主,政权的建立需要各阶层人民的广泛参与,这样他们才会从内心认同这个政权,在保卫家园,抵抗外来侵略的时候爆发出强大力量。

    陈际帆的讲话得到了激动万分的知识分子们一致的鼓掌和赞扬,甚至有人把他比作是孙先生和华盛顿。他们感到最难得的不是这番讲话,而是一个手握军权的将军居然一点也不迷恋权力,要在自己的辖区进行民主试点。这不正是辛亥革命以来无数中国人为之努力奋斗终身的目标吗?

    “特区议会”这个新名词迅速传遍安徽“神鹰”辖区和周边国民党、共产党占领区,各方对这个事件都高度重视,决定要在“特区议会”里展开争夺。

    特区议会分为参、众两个议院,参议院议院由各县平等间接选举产生,每县九名,任期三年,每年换选其中三分之一,众议院议员由各县按人口比例直接选举,每3万人有一个众议员,并随着人口的增加,众议员代表的人数相应增加。

    至于议会组织等事情自然不用陈际帆操心,知识分子们不乏对美国民主制度、宪政制度有过深入研究的人,在民主的召唤下纷纷出谋划策,最终规定参议院和众议院工作范畴、权限和两院互相制衡机制,虽然由于时间紧迫,很多地方还显得粗糙,可架子毕竟搭起来了。

    有了“特区议会”,紧接着就是“特区执政官”,这个概念当然是陈际帆提出来的,这个新鲜词立刻大家的认同,“特区执政官”由各县参考美国选举人制度选举,是特区最高行政机关。

    特区综合法院,独立检察院等为代表的机构也相应成立,标志着陈际帆试点的三权分立正式开始运作。

    随着首届议会开会日期的临近,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出现了,专家们不傻,这种试点其实就是未来中国政权形式的一个尝试,这个尝试首先必须有一份极具权威的宪法保障,可“军事特区”只是一个地方,根本无权颁布任何形式的宪法文件,否则这和分裂国家有什么区别?到时候日本人不来,中央军可就要来了。没有宪法文件,以后怎么保证这些东西不被人为破坏?

    没想到这个棘手的问题到了陈际帆这里,他只说了一个词:特区基本法。

    代表们叹服,这个陈际帆是一个绝世天才,是不是孙中山在天有灵,感动了上苍派下这么个天才来拯救中华。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在陈际帆强力推动下,基本法起草会议如期举行。

    194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胜利三十周年纪念日,这是一个能够被再一次载入中国近代史和世界历史的日子,各党派、团体和各县民选代表受邀、报名来到淮南礼堂,在这里就未来特区政权的组织形式进行激烈讨论。 本来会议第一个重要议程是请陈际帆讲话,他拒绝了。这有什么好讲的,代表们来不是吃喝玩乐,不是听自己废话的,而是来办正事的,是办他们自己的正事,会议选举安徽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闻一多为议长,沈宗翰教授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主任,开始了长达一个月的会议。(美国制宪会议长达半年)

    会议的召开引来了新闻界的追捧,三十年了,中国在民主共和的探索道路上饱尝辛酸与曲折,反对袁世凯称帝的二次革命、孙中山先生亲自领导的护法运动、打倒军阀除列强的大革命,共产党武装割据的尝试,甚至各种流派在不同地域掀起的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尝试,中国有识之士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真正民主的探索。

    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张伯苓等乡村建设和平民教育的先驱,在淮南终于坐到了一起,第一次以平和的心态商讨国是。章乃器、沈钧儒、邹韬奋、马寅初等人均是热血沸腾,他们提出拜访陈际帆,被陈际帆婉拒了。陈际帆托人带了一句话,这里就是你们的舞台,你们身后是广大的民众,请你们为他们负责,我只是一个军人,我的职责就是保卫人民。

    会议的召开很快就被媒体以风暴般的速度传到了全世界每一个角落,重庆等大城市的知识界和实业界齐声叫好,政界则是一片抨击之声。只有蒋介石一言不发,因为在他看来这些东西,最多是陈际帆给单纯的知识分子们安排的一场过家家游戏,没有任何实现的可能。

    可是消息传到孙夫人宋庆龄那里,这位慈祥而年轻的国母忍不住潸然泪下,原来中国还有没有忘记孙先生三民主义的人,还有人在重重困难之下决定继承孙先生的事业。

    在宋庆龄等人的倡导下,重庆的知识界再次掀起高氵朝,虽然没有做出什么过激的举动,可接下来就是知识分子的纷纷流亡,他们要到安徽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